高安近代诗人蓝钰的九江情缘
■ 刘 燕
自古以来,诸多的高安才子贤达与九江结下不解之缘,一则因为两地距离较近,作为古代瑞州府所在地的高安(筠州)与庐山(浔阳)之间的水路或陆地来往比较便捷通畅;二则源于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关联,陶渊明、谢灵运、刘涣、苏轼与苏辙兄弟、黄庭坚等文人成为高安诗人书写中不可或缺的文学符号和文化资源,历代作家之间建构了一脉相传的隐逸精神和超拔品格。
蓝钰(蓝昌洙供图)
本文介绍的是清末民初的一位诗文与书法皆佳的高安名士——清末翰林编修蓝钰(1859~1939,原名玉,字瑞人,又字式如或石如,晚号蛰庐),他是1892年进士,1903年担任翰林编修。作为一个史学家与诗人,蓝钰记录了历史阵痛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生百态;他多次路经或专程游览浔阳江畔的名胜古迹,并在七旬高龄登上庐山牯岭,写下文脉深厚、田园风格的优美诗词。
瑞州府的隐逸名士与文脉流传
“高安”又称建成、米州、筠州、瑞州,属江西豫章郡,是瑞州府所在地。文天祥、苏轼、苏辙、杨万里、陆游、曾巩、岳飞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高安距离九江约180公里。在历史上,两地之间文人交往频繁,流传不少佳话。
江西省高安蓝坊的蓝钰故居。(蓝昌洙供图)
首先是“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靖节先生)。关于其祖籍地,主要有“浔阳说”和“宜丰说”两种。南北朝时期的颜延之《靖节征士诔》记载:“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认为他是柴桑人(属于浔阳郡,今属九江市)。而“宜丰”说则往前推及其出生地:“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由于瑞州府的所辖地包括高安、上高、新昌,陶渊明与高安诗人的密切关联也就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来。即便两者没有什么瓜葛,陶公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等诗文也是文人必读名篇。
第二位关键隐士是来自高安市灰埠镇钧山刘村的宋代名士刘涣(1000~1080,字凝之,号西涧居士),他与儿子刘恕(1032~1078)、孙子刘羲仲(1059~1120)史称“高安三刘”。刘涣性格刚毅,因耿直而不容于官场,最后像陶渊明一样,年过五十便辞去官职,归隐于南康(今江西庐山市),在庐山之阳结庐,在落星之湾置地,“灌园蔬食,隐几啸歌”。好友欧阳修1051年写下《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畴兮酿酒盈缸。”刘涣的儿子刘恕、孙子刘羲仲也追随而至,辞官隐居庐山,三代人葬于此地。有关西涧居士骑黄牛漫游庐山美景的传说,被历代文人画家津津乐道。刘元高《访西涧先生隐庐》曰:“拼把钧山换此山,长松数亩屋三间。绿荫细雨重门锁,独恐骑牛去未还。”在陈舜俞《骑牛歌》中,刘涣被视为具有仙风道骨的“白云老”:“吟或狂,醉欲倒;同醉同吟白云老。此老不可天下人,一住庐山三十春。”北宋画家李公麟绘有《刘凝之骑牛图》,“牛”成为象征隐士身份的重要形象(与之相对的是世俗之“马”)。苏辙亲撰《哀西涧先生辞》:“元丰三年九月辛未,庐山隐君刘凝之卒于庐山之阳。”在高安的文人心中,“三刘”成为与陶渊明一样的隐逸高士和精神偶像。
苏轼(1037~1101)与苏辙(1039~1112)兄弟与高安的关系,则更为直接。苏辙受到兄长“乌台诗案”的牵连,于元丰三年(1080)七月至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贬谪高安:“谪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后又因“元祐之政”,于绍圣元年(1094)九月至绍圣四年(1097)二月,再度被贬高安,前后近8年。元丰七年(1084)因苏轼在湖北黄州时表现较好,被朝廷恩准调往汝州担任团练副使,赴任之前,他决定探望正在高安的弟弟。暮春四月,好友道潜自黄州送苏轼父子二人到达九江,然后三人共游庐山。苏轼游览西林寺,灵感迸发,写下传世之作《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于四月二十九日,抵达高安,与弟弟一家欢度端午节,直到五月五日离开,前后十日,留下《金沙台》等诗篇墨宝,又如《绿筠堂》(今高安市府衙公园重修该景点)提及陶渊明:“谷鸟惊棋响,山蜂识酒香。只应陶靖节,会听北窗凉。”至今高安锦江河畔留下了“来苏渡”的遗迹。
蓝钰的书法。(喻伟供图)
蓝钰于清咸丰己未(1859)生于高安的蓝坊镇,家境贫寒,父亲长期在外省做点小生意,母亲以纺织补贴家用。其自幼好学,中秀才后,在父母的期许和塾师的资助下,到瑞州府的凤仪书院继续深造,肄业二年,此间受教于恩师彭桂馨(1819~1889,字伯丹)。彭桂馨是咸丰六年的翰林,官湖广道御史,工诗书画。归里后,他应瑞州知府黄廷金之聘,担任凤仪书院讲席多年,并历主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讲习,是一位穿行于高安与庐山之间的博学之士,著有《有新意斋诗集》,其学问与人格熏染着年轻学子。参加三次科考失败后,蓝钰在1892年金榜题名,点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但由于父母接连病逝,他不得不居家服阙。1903年,他担任翰林院编修,1909年受命总纂《德宗景皇帝实录》,协修《清史稿》,纂修《德清宗实录》。
陶渊明、刘涣、苏东坡等文人成为蓝钰追随的典范,尤其是陶渊明的名字、形象、典故、意象等常出现于诗中,构成古今诗人秘响旁通的互文性。1901年,蓝钰看见乡野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联想陶公之“菊花”,写下五言诗《菜花》:“朝踲相映衬,百道金光舒。银海为之眩,几作菊花呼。春花与秋花,相较定何如。欲问柴桑翁,堪同菊赏无?”诗中,他追问柴桑翁(渊明):“春天的油菜花与秋天的菊花相比,哪个更美?”在另一首《晚菊》中,蓝钰又提到他念念不忘的柴桑叟:
凉秋垂尽嫰寒侵,徐缀枝头数点金。
众卉萧条独佳色,美人迟暮自贞心。
收香老圃蝶微瘦,冒雨疏篱虫细吟。
喜见柴桑衰鬓白,霜天仍掇一花簪。
与其说蓝钰在诗中“喜见柴桑衰鬓白”,不如说他是借“晚菊”表达理想中的田园生活以及秋霜中不屈不挠的脱俗品性。“菊花”不仅是高洁之士的标志性符号,也是隐逸者的自我镜像。在以《陶渊明》(1924)为名的诗中,蓝钰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戴之情:
渊明惟达道,用能行己志。
平生耕且仕,不欲与人异。
沉冥晋宋间,处身以夷惠。
甲子纪文章,聊复见吾意。
这首诗几乎是陶渊明的一个小传。蓝钰赞赏他懂得“耕且仕”的达道,态度谦和,与常人无异,坚守伯夷、柳下惠等廉洁刚正之士的处身原则。这恰好也折射了诗人自身的隐居理想与人生态度。
蓝钰的史学志趣与九江出游
1896年之秋,意气风发的蓝钰安排了一次远游,从江西南康、湖口,抵达浙江杭州、扬州、天台、桐庐等地,一路游览名胜古迹,留下多首诗歌。如《南康晚泊》写道:
风帆刚却傍孤城,缆定波间片月生。
湾落一星苍石出,峰邻五老暮云横。
两三远港明渔火,断续寒空叫雁声。
遥忆吾乡西涧叟,此间高卧我遐征。
蓝钰记录乘坐的船夜泊于南康(星子县)。据《水经注·庐江水》:“湖中有落星石,周迴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林,传曰有星坠落此,因以名焉。”诗人不仅写到星子县名的来历,描绘暮色中的五老峰,更不能忘记隐居庐山的“吾乡西涧叟”。又如同一时期写下的《湖口早发》:
远别匡庐近石钟,客游去意惜匆匆。
帆悬晓色苍茫里,舟出迴塘清浅中。
下驶将观沧海日,泝流先趁大江风。
此行计採天台药,漫拟题诗向浙东。
蓝钰虽舍不得离开匡庐,但行程已定,不得不匆匆惜别庐山、石钟山和鄱阳湖,一路乘舟下江南,抵达浙江天台县。据说汉代的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两位仙女。这也成为蓝钰直奔天台山采药去的心愿。
1896年,蓝钰还参与了一件重要的事务,他与江西京籍官吏、好友蔡金台进士、熊方燧进士(高安人)等上奏,申请在江西办内河火轮、瓷器及蚕桑学堂。同年夏,熊方燧、蔡金台、邹凌瀚(高安人)及其堂兄邹凌沅等集资,成立了从南昌开到九江的“福康轮船公司”,此系长江内港最早的民营航运企业。
1903年,蓝钰携家人赴京,被擢于清国史馆授职编修。此时人心思变,“史馆中同僚多远涉重洋,肄习政法格致之学,钰则竺守旧章,一意在国史馆搜罗故实,阐幽扬潜。”蓝钰既没有像很多同事那样出国留学,也婉拒礼学馆总裁、内阁学士陈宝琛(1848~1935)荐其赴山东任职知府,他宁愿成为《德宗景皇帝实录》总纂官之一,发挥长处,踏踏实实地修史。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大夫之儒道互补的人生理想在蓝钰身上也很明显。从其撰写的《中西政治异同得失论》《中西各国国法不同孰为最善论》《铸金币以资抵制策》《中西财政利弊论》等文章不难看出他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热衷,并提出了政治、经济、教育、外交、商务、财政等领域的变革主张。
1911年,清朝终结,民国重开清史馆,翰林院的遗老们受命修撰《大清德宗皇帝本纪》,“挂冠而去者踵相接也,钰以所编清德宗实录未竣,有慊于心,仍局促故都,屡促主持者完成其业”,坚持“始终如一,事乃得臧”,此书耗时十余年,终于1921年竣工。
1922年,六十多岁的蓝钰“归隐乡闾,授徒为生,暇辄诵书作字。”他为乡邻写字题名,教子有方,手书《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分付其三子;镌章为“怀葛氏之民”(源自《五柳先生传》:“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以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自甘淡泊之志。蓝钰与家人合作建了一幢“太史第”,开设藏书楼“负笈砚斋”。该楼以其收藏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一方砚台“负笈砚”命名,藏书五万余卷,多系明清珍本。蓝钰过起了恬淡自在的耕读生活,诗意勃发:“插槿环四周,中规以为圃。殷勤手自锄,种菜就其处。人功利培灌,天泽酣风露。满目罗芳鲜,涉园足生趣。肉食缺归耕,淡泊行吾素。夙知葱韭味,曾向山林住……”
正如《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无数百姓或文人都憧憬向往一个回归自然、宁静和平的“乌托邦”。无奈现实残酷,此时军阀混战,游兵肆虐。蓝钰得知九江曾遭遇了一场兵乱大火,心急如焚,在《浔阳琵琶》《富城焚》等长诗中,他记下了这个令人悲伤的事件:
琵琶千载声寂寞,一日惊风动弦索。
庐阜愁云遏不行,彭蠡崩波随起落。
往闻古浔阳,镇将如狼兵则羊。
羊饥今欲死,狰狞亦遂化为狼。
据地狂嗥方择肉,市声沸乱如蜩螗。
刦财无敢谁何我,何惜杀人作深祸。
三百余家好市场,付之一炬阿房火。
江滨租界命各逃,板桥岁久失坚牢。
苦被乡人蹴踏破,余生相迸没寒涛……
请持琵琶掷向江心去,满指哀音谁忍闻。
江州富城惨遭大火蹂躏,毁于一旦。在《富城焚》中,蓝钰指出这场大火的原因是镇将克扣军饷,士兵生活艰难,抢劫豪夺:“悍卒年来气益骄,艰哉移防百里遥。馈赆索使从丰饶,有挟而求是曰要。灭眉头火不汝烧,酬以千金拔一毛。怒以薄情忘我劳,濒行因使汝土焦,取汝万千缠诸腰。鸣枪整队去逍遥,祸非我作惟汝招。”在此诗的结句,诗人悲痛呐喊:“呜呼狱中神剑精灵灭没归乌有,不然一挥决尽五百乱军首!”蓝钰的忧国忧民、忧世忧愁之心,与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琵琶行》形成了共鸣呼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高安于1925、1934年遭受旱灾时,蓝钰不顾高龄,亲赴汉口求赈,写下《为邑人求赈汉口》(1925)、《饥民哀》(1926)、《甲戌秋为邑人求赈汉口》(1934)等具有史料价值的诗歌,体现出诗人爱民助民的悲天悯人之气概。就这样,归隐与忧患,出世与入世,构成了中国文人既矛盾相悖又协调统一、具有某种平衡张力的独特精神。
七旬蓝钰携子侄登顶庐山
1930年6月12日~15日,在次子蓝嗣棻、学生孟舆等陪同下,年过七旬的蓝钰实现了去庐山的梦想,他写道:“我为庐岳游,相从得三人。晨陟牯牛岭,到巅日未曛。”蓝钰坐着轿子上山,四人早晨出发,下午抵达山顶,在天暗之前浏览周边风景:“快睹先近域,景逐眼中新。俄顷云墨色,骤点势倾盆。”
在《六月十二日肩舆晨入牯牛岭》中,蓝钰叙述了登山过程,途中看见“蜂房”(中外避暑别墅群)参差错落的场景:
日日山灵应接忙,为延熟客买新凉。
因缘乘兴吾前往,积渐升高径曲藏。
扶老宁须绿玉杖,造颠疑入白云乡。
蜂房万落纷参错,中外拓为清暑场。
在《漆履堂家弟孟舆招游庐山,次儿蓝嗣棻偕带往》中,诗人记录了这次长途旅行的缘由和人文景点:
庐山蕴奇秀,长谣闻太白。
东坡标二胜,佳处随有获。
下过每舟中,移时望难即。
倾慕极生平,其面宜一识。
……
莲社招胜流,渊明醉眠石。
谢客哦二诗,石门资辨析。
深谷卧青莲,堂显书声寂。
爱莲说濂溪,墓封莲洞侧。
鹿洞桂森门,考亭留手植。
望古思何穷,看山意弥适。
……
余意傥依恋,山灵幸留客,
便拟效匡君,就兹卜新宅。
蓝钰的庐山朝圣之旅,是向李白、苏东坡、陶渊明、谢灵运、周敦颐、石门寺的释惠洪、主持白鹿洞书院的朱熹等先贤致敬,他希望自己仿效诸君,也在庐山边建新宅,与之同处灵山。遗憾的是,第二日天气不佳,诗人写下《午后出览天池诸胜遇雨仙人洞,雨止步还,明日大风雾不复出,次日仍阴惨遂归》,以细腻笔触描述一路云雾缭绕的所见所感:
雨阻仙人洞,相携薄暮还。
中宵风发屋,破晓雾藏山。
胜景留余慕,良游叹绝艰。
径辞庐岳去,回望白云间。
风雨无阻,即兴而归,另一首《仙人洞》写道:
山雨欲来风力遒,避之石洞喜清幽。
纯阳像设中崖立,疑袖青蛇到此游。
蓝钰思绪万千,看见仙人洞中的道士吕纯阳(吕洞宾)雕像,想起了白蛇传的传说。面对风雨,他颇感些许困惑:“远忆韩苏事,神意别厌欣;私独侧其故,逐客疑匡君。”对于一个高龄老人而言,登顶庐山并非易事,可“匡君”似乎要驱赶他这样慕名而来的客人。尽管如此,蓝钰顿悟到庐山的狂风暴雨足以洗涤心中的块垒,学会放弃佛家所言的“厌欣心”,放下抱怨与遗憾,他决计“明年际春夏,相与催征轮。快游当月计,取道南康军。入山怀先贤,謦欬念难亲……”
在一个家国破碎、混乱无序的时代,蓝钰持守着对陶渊明、刘涣、李白、苏轼、苏辙、周敦颐等先贤隐士的文化传承,写下有关浔阳胜景、隐逸仙迹的系列诗篇。蓝钰也是一位嗜书如命的藏书家,可惜在特殊时期其五万卷明清珍本被村人运往南昌,当废纸出售给石梁阁。幸亏新建的一位收藏家王咨臣(1914~2001)购得《负笈砚斋诗抄》《负笈砚斋文抄》等手稿。20世纪80年代初,蓝钰的儿子蓝嗣荣、蓝季甘曾前往抄录。最近高安市党史地方志和档案馆重新影印其书稿,蓝钰的外孙罗俊逊先生校注《负笈砚斋诗文选释》。对于这位被时光湮没的史学家、诗人与书法家,《江西通志稿·蓝太史石如先生事略》给予了中肯的评语:“钰之古文,力追韩欧(韩愈、欧阳修),诗拟靖节(陶渊明)。书法初学平原(颜真卿)后宗登善(褚遂良),劲遒瘦逸,得其神髓,与南丰赵世骏相颉颃。”幸哉,透过蓝钰公的诗文与书法,我们才得以窥见这位传统士大夫由入世而隐世的复杂经验与超拔精神。
作者简介
刘燕,江西高安人;武汉大学本科,四川大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曾在都柏林大学、布朗大学、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海外汉学、跨文化研究等;近些年致力于挖掘江西高安的人文遗产与乡土文化。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