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庐山报国寺拾零

1月17日 10时 浔阳晚报 阅读 30763

庐山报国寺拾零

王传国

  我和妻子曾跟随户外活动老前辈邰绍周老师夫妇以及驴友戴大姐、金大姐,游览了位于庐山西麓的两座报国寺。

  我们一行先是到了位于石门涧庐山水电厂内的报国寺旧址。据民国吴宗慈编纂的《庐山志》记载,报国寺去云峰寺西半里许,在天池山下。寺久废……说得好懂些,这个报国寺就在庐山铁船峰下的石门涧景区内。

  说到石门涧这里的报国寺,同行的金大姐事前还做了一些功课。她于头几天,在网上搜索到一篇文章,该文的标题《岳飞与庐山报国寺》,深深地吸引了金大姐,为说明她被该文的误导,在发群里的美篇中,她引用了该文的部分内容:此报国寺是岳飞将原“白云寺”改名为“报国寺”的,该文还写道,至今寺旁的古樟和玉兰树是岳飞当年亲手所植,依旧春华烂漫……

  不错,就在石门涧附近曾发现了一批与岳飞遗迹有关的石刻,其中就有石刻“岳氏名园”。据历史记载,岳飞20岁时自河南汤阴从军,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受命戍宋江州(今九江),始将眷属接来安家落户,建造家园。九江成为岳飞的第二故乡。

  青年的岳飞已经是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积极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舍身杀敌。

  或许正是这“精忠报国”故事,才使得前述网上的那位作者,想象丰富地把“报国寺”与“精忠报国”故事,牵强地拉扯到了一起。

  当金大姐将自己关于报国寺的疑问向邰老师请教时,邰老师讲述了报国寺的来历,告诉她,庐山的报国寺与岳飞没有任何关系。金大姐这时恍然大悟,除去了一头雾水,由此拨开了笼罩在报国寺头上的迷雾,看清了报国寺的真实面目。

  到了石门涧景区,我们在居住于此的崔师傅带领下前往报国寺。比邰老师年龄略微小一点的崔师傅是邰老师的挚友,他们俩常在一起切磋户外活动事宜。

  跟着崔师傅,我们看到面前的报国寺已经全然不见寺院的踪迹,其旧址的一块平地上已建成了一处听说生产矿泉水的车间。崔师傅引领我们顺着旧址山后往上攀登,找到了附近几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块巨石上镌刻的“为善最乐”,这四个字每个都有约八十公分见方。这个刻有“为善最乐”的巨石,静静地躺在一片荆棘丛林中。它的旁边,一条沟渠穿过,渠中流水潺潺。这一静一动,流逝的是不可逆转的无情岁月,沉淀下来的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为人处世哲理。

  告别了“为善最乐”巨石,我们一行都在寻找其他的摩崖石刻。在这几处摩崖石刻中,最让我惊异的是在一处高悬前出的石面上,我竟然看到了三个字:“问月台”!一个“问”字,多么耐人寻味;这个“问”字,让我的思绪插上了遐想的翅膀。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体现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当苏轼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我们一行深感遗憾的是,这里的报国寺除了后山上的一些摩崖石刻,其他的只能见诸志书上了。

  从石门涧报国寺回来后,还是原班人马于后几日前往位于汤桥的报国寺造访。

  汤桥报国寺在志书上也有记载:黄龙庵西为碧云庵,碧云庵西有白云峰,峰西下为报国寺。

  来到汤桥报国寺,眼前的这座寺庙让我们感到惊讶,这座报国寺只剩下一座简陋的农舍以及一些残垣断壁,让人难以感觉到寺院的模样。

  使我们一行略感庆幸的是,这里的报国寺比起石门涧的报国寺,还留有几棵古树、若干僧人、一处农舍和庙门以及一些残砖断瓦。

  历经千年的汤桥报国寺,它在庐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地位都有独特的价值。或许是人们对这座衰败的报国寺寄有更多的期待,听说,这里的寺庙正在筹集资金,准备修缮。这是一个好消息,文化是需要传承的,要传承,要保护,就离不开人间烟火。

  就在离开这座报国寺的时候,我还是回望了片刻那不堪注目的残垣断壁,映入我眼帘而对其依依不舍的是门前的那两三棵高大的古樟树和古玉兰树,这些古树都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正是这些高大的古树成了这座报国寺的标志和名片。我们默默地祈祷,但愿来年再见时,玉兰花盛开,香樟树飘香,报国寺旧貌换新颜。

  此刻,我想到驴友金大姐在她的手机美篇中,提到的网上那篇《岳飞与庐山报国寺》文章中所言,“寺旁的古樟和玉兰树……仍旧春华烂漫”,而我们在石门涧的报国寺旁却没有看到文中所言的古樟和玉兰树。到汤桥的报国寺一游,方知网上的那位作者显然是“张冠李戴”了。金大姐在她的手机美篇中,深有感触地说:“文章千古事,字句当斟酌。”是啊,这真是出自肺腑的感叹!

  游览了两座报国寺,它们给了我们不同的启示:前座报国寺的建筑虽然已经灰飞烟灭,毫无踪迹,但留给我们的是那些蕴藏在摩崖石刻中的丰富文化内涵,虽然不同时代赋予它们不同的文化标签,然而,其中的精髓历久弥新,愈发凝重,它们积蓄力量,厚积薄发,淬炼成钢,就像高山上的常青树一样不会枯萎,更像坚硬的花岗巨岩一般,经得起任何电闪雷劈;后座报国寺正待修复。它同样启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要像那些久经风雨不倒、傲然挺立的古树一样,坚定顽强,矢志不移,永不放弃,始终朝着一个既定方向,不屈不挠地生长下去,一如既往,锲而不舍,执着地做好每一件事,直至实现确定的奋斗目标。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