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散文苑)汤秀英的“信”

2022-07-25 19:43: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510

汤秀英的“信”

■ 浇 洁

琼珠落波,雨浇葱茏。端午将近,鄱阳湖畔的共青城,在布谷鸟诚挚啼唤的雨幕中清新悦目,活力飞扬。时尚的马拉松赛道,国际化的高尔夫球场,科技的纺织产业研究院,气派的城市博物馆,高标准的示范农田,昌九高铁站,摩登新产业,如霞的合欢,迎面的年轻人……五月的新城青春律动,似明珠璀璨。

谁能想到,67年前,这里是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湖滩荒丘

。只因一个信念的火苗从根部升腾开来,铸造了这么一座具有“荣耀、青春、创业、生态、希望”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1955年10月18日,98位上海青年志愿者,举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山变成良田”的锦旗,高唱《垦荒队员之歌》,来到了鄱阳湖畔的德安县九仙岭下,在野猪成群、蒿草齐胸的荒山坡上,一座没有烟火的破庙前,开始了通往理想,“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

我把此种壮举和改天换地的巨变,称之为“青春之歌”,它的激扬,它的不顾一切地奔赴,以及所创立的人间奇迹,令世人感佩。受此“青春之歌”的感召,40余位作家与编辑来到了共青城,入住在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旁。盛开的灿黄金鸡菊,亦如98位青年攥紧的信仰,恣肆无畏地浪漫着堤岸,耀亮着天空。

“咯咯谷,谷”,布谷鸟深情地呼唤着爱情。入夜,翻开文史资料——《档案里的共青城》,20岁的上海姑娘汤秀英内心的呼声在耳边萦绕。

1959年的夏天,汛期,由98位青年组成的“共青社”,从九仙岭迁到了鄱阳湖畔的金湖。无惧血吸虫病,在拖拉机手周承立队长的带领下,开垦了几百亩荒田,抢种了晚稻。眼看丰收在望,却围堤溃决,冲毁了庄稼与新建的家园。上海的亲人知晓后,焦心牵挂,垦殖场刮起了一股“回城风”。

垦荒队员中年龄最小的汤秀英,一星期内连续收到了妈妈寄来的五封信。一边是繁华的大都市、疼爱的父母,一边是自己战斗过的农场与英俊魁梧的心上人。思来想去左右为难,汤秀英从德安县医院一口气跑回了垦殖场,来找恋人周承立商量。

周承立正开着拖拉机在耕田,一身泥浆,满头大汗,他很平静地要她回上海,自己却态度坚定地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这里没有建设好,我决不能走!……我相信,有艰苦,就有光明。”

周承立的话,扣住了汤秀英的心弦。

她想起了来时的血书与誓言,想起了他们刚到这儿的第40天,胡耀邦同志专程赶来看望,用小山竹夹药棉蘸墨汁题下的“共青社”三个大字。想起胡耀邦见16岁的自己,手上干活起了血泡,心疼地揉了揉,亲切地喊她“汤小鬼”,挥笔在她日记本上留言:做祖国的好儿女!

想想这些,再看看自己背包里为周承立带来的山芋粉粑粑。她知道他干的是重活,农场一天七两五钱的口粮,他吃不饱。此时的她,家国情怀与真挚情爱在体内翻滚交叠和升华。

什么是生活?什么叫爱情?

这就是!汤秀英“信”了——她当天回到德安县医院,写信毅然决然地回绝了父母:留在共青垦殖场。她相信周承立,相信爱情,相信自己的初心,更相信党中央的关怀!信,是快乐、光明和力量的源泉。这一信,便风雨同舟决不反悔;这一信,便同甘共苦勇往直前。

在共青的峥嵘岁月中,夫妻俩始终同心同德,并肩战斗。

1969年7月,共青垦殖场面临解散,共青人在生死存亡时,汤秀英和周承立,想到组织上的关怀与期望,想到胡耀邦同志的激励。再一次抚摸长期珍藏的鲜红队旗,坚定地宣誓:“棒打不回头!”

十年动乱期间,有人要毁掉“向困难进军”的垦荒队队旗。周承立和汤秀英冒着挨批斗的危险,把队旗缝在破棉衣的夹层里,穿在身上。为了防止队旗被虫子咬坏,每年他们都把队旗拿出来晾晒,怕别人看见,汤秀英就在上面放一块布盖着,晒好后再缝进棉衣里。

“信”的人不止汤秀英、周承立夫妻,垦荒者中还有蒋仲平、周仙兰夫妇,于维忠、黄孝英夫妇,陈国祥、周以琴夫妇,等等。

信不仅让他们自己的人生得到救赎与提升,还能感染影响他人。从当年的98人,到如今的22万人口;从当年的荒山滩涂到如今矗立起一座生机盎然、人文渊薮的城市。其开天辟地、可歌可泣的创举令人叹服与敬仰。心怀感动,我们一行走进了共青城,追寻他们的足迹,游历这片土地的前世与今生。

在共青城博物馆,我“见到”了意气风发的98位垦荒队员,旧照难掩他们清眸中的光芒,及个个脸上燃烧的热望与真诚。照片上的周承立相貌堂堂、五官端正,笑容里充满战天斗地的自信;汤秀英依着丈夫,短发温存,眼含春风,清爽又健美。他俩各自独立,又和谐美满的样子,这正是志同道合,最终能造福子孙的好模样!

共青城博物馆的一角,一个杉木架上悬挂着一段铁轨,系共青社用作上下工及用餐开会之钟。想必是胡耀邦同志第一次来共青赠送的那段铁轨。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再到共青城,自称是第18位垦友的胡耀邦同志,每来一次亲自书写题字,都是对共青人的鼓励,对共青人的肯定,更是为共青城树起一座座腾飞的里程碑。我抚摸着铁轨,似摸到了汤秀英们沿着铁轨奔向理想、投身爱情的心跳。

来到金湖乡的“共青精神体验园”,当年的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旧址,供销大楼、粮库、农机厂、宿舍、食堂等遗存完好。“共青社饮水思源”墙,是三排黑水桶组成的水桶墙。98只水桶,代表着98位垦荒队员,我暗想哪两只紧挨着的是汤秀英与周承立。他们一起吃萝卜干、盐炒豆,乐呵呵地互相欣赏着手上的“光荣泡”、肩膀上的“馒头”,相互勉励,共同滋养,挥洒汗水时的暗送秋波里,荡漾着无穷的甜蜜。

体验园中草木葱郁。遗存的咖啡馆小院,飘扬着文艺气息。此景,使我联想起一百年前,在巴黎西郊布伦森林,留学生代表组织成立的“共产主义青年团”。98位风华正茂的志愿者,像满怀信念的他们,汇聚在一起施展着抱负,白天拼命劳作,夜晚烧旺篝火放歌起舞,践行着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我们要让15亿亩荒地醒过来!

这个园子,让我们亲眼窥见了汤秀英们白手起家、垦荒创业的艰辛,以及青春活泼烂漫的情趣。历经六十余年的风雨洗礼,孕育了“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这座城市的灵魂。

在武汉大学共青城纺织产业研究院,我们欣喜于“中国的鸭鸭,世界的温暖”,快慰于共青精神弘扬下的现代汤秀英们。设计室里,我被其中一位90后博士所吸引,她紧跟时潮,在电脑上采用《千里江山图》的设计绘图,注入新近大火的《只此青绿》舞蹈的元素。在这座新崛起的时尚之都、服装名城,共青的创业创新精神像一根接力棒,传递在共青人事业的跑道上。年轻和创意,让这座年轻人占60%以上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如虎添翼。

行走于苏家垱乡水口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村民们在颐养之家有吃有乐。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戏的舞台上,我似乎看到了周承立、汤秀英们的身影,听到他们退休后游览共青城的愉悦之音。那高亢激越、浑厚深沉的西河戏唱腔,长长的“依——”声中,饱含着生活的优雅丰盈,展露出奋斗后的欣慰与华蜜。

汤秀英们,心有定境选择了信,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了最高的人生价值。开创的芳华盛世金黄,青春闪烁的共青城永远在赣鄱大地上,为他们见证和颂扬。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张江艳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