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寻访陈家楼》( 安然)——“青春之歌”文学笔会作品选登

2022-07-07 19:3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0015

寻访陈家楼

安然

01

小满已过,芒种未来,长江沿线正逢雨季,鄱阳湖畔的共青城里,如烟雨幕中,一树树合欢花开得正好,一把把小粉扇静静张开在青翠的枝叶中,这葳蕤生机,照得眼里心头亮了又亮。时近端午,车行于城区绿道,布谷鸟啼声恳切,空气清新,街区美丽,整座城市如一轴长画在徐徐展开。

难以想象,几十年前,这里是大片湖滩湿地、野岭荒丘。这里曾经狼嚎虎啸,野猪成群,蒿草齐胸,人迹罕至,唯有一座不冒香火的破庙,默立在荒坡上,表明这块土地和人类的生活尚有牵连。

从1955到2022, 67度春秋,对于一个普通的地方,可能只是旧貌换新颜而已;对于江西德安县九仙岭,却是真正的沧海桑田,换了人间。从神秘荒芜的九仙岭变幻到现代化的都市共青城,人间正道的伟大力量,魔术一般示现于眼际,震撼着心灵。

我想给这场巨型光阴魔术,命名为“青春之歌”。青春的艳阳和热血,青春的浪漫和恣情,青春的信仰和创造,青春的勇气和力量,甚至于青春的激进和冒险……是这些,在短短几十年间,铸造了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

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这天午后,雨还在下,窗外,寂静的合欢在开花,深情的布谷鸟在寻觅爱侣,静坐寓所,翻阅《档案里的共青城》,仿佛遍历了这块土地的前世今生,同时共情着这块土地生发的美好和喜悦。

穿过岁月烟云,一位叫陈家楼的上海青年撩开雨幕,从鸟语花香中走出来,走进了我的心里。

追溯共青城的发展历史,陈家楼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时代先锋。然而我所能见的各种材料中,陈家楼的事迹止于垦荒初期,在风起云涌的共青城崛起中后期,陈家楼鲜见于各类文字,他是有意雪藏于共青城壮阔的画卷里和后来的人捉迷藏吗?

他来江西后遭遇了什么?走过青春之路的陈家楼后来有着怎样的命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夜雨敲打着屋檐,声声入耳。辗转于将梦未梦的子夜,后山上的布谷鸟突然又绵绵开啼,一直叫到天光。醒来,揣着陈家楼的命运之谜去往共青城各地。

02

不怕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

也阻挡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

不怕边疆的风雪多么寒冷,

也吹不透我们劳动的热情。

——陈家楼(1955年写于上海到江西的火车上)


照片上,青年陈家楼长得斯文、清瘦,一头浓密的黑发。体形是单薄的,仅凭外貌,很难看出来,就是这样一个青年,感动于苏联小说电影中青年们的垦荒事迹,在1955年春天,联络了十几个伙伴向时任上海市长陈毅递交了一份垦荒申请的血书。

有必要交代一下时代背景:当时,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实施,针对耕地不足的情况,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让15亿亩荒地醒过来。

在陈毅办公室,好青年陈家楼这样慷慨陈词:“我们不能坐在家里等国家给我们分配工作,我们应该组织起来去边疆开荒!一万人开到边疆去垦荒,几年以后就是一座新城!毛主席说,我们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这就是一件!”

就这样,一个陈家楼,一张血书,98位热血青年,揣着凌云壮志,高擎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红旗,高唱着《垦荒队员之歌》,开到了庐山脚下鄱阳湖畔荒芜千年的九仙岭下,在共同的青春里,“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

芸芸众生,能够这样奉献青春于开天辟地,投身于造福子孙千秋大业者能有几人?被历史选中的陈家楼们,他们挥洒的青春血汗而铸就的,不仅是共青城的辉煌,也是民族的荣耀。

共青城博物馆一隅,一段铁轨悬挂在一个杉木架上,文字介绍是“大山里响起钟声”,背景是茅草屋、黄泥路、芨芨荒草、霭霭云山。这段铁轨,用来作上工下工之钟,用餐开会之钟,钟声唤醒了一块沉睡千年的土地,也凝结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岁月。有参观者举起铁锤敲响了它,声音清越悠扬,经久不息。我耐下心来,等人全部散去,怀着难以名状的心绪,也敲响了铁轨……真的很好听!此前我从来不知道,一根普通的铁轨,可以撞击出如此动人的音律。无以分辨,撞击我心的,是陈家楼们改天换地的壮举,还是铁轨自有的妙音?

一个恍惚,青年陈家楼和青年的我在岁月的大幕里握了握手。如果真的能够共处一个时空,自己会不会是九仙岭下一名光荣的垦荒者?如果能够拥有这样一段青春,能够在一场千秋事业中留下身影和足印,人生该有多么值得和精彩!

03

还是念着陈家楼,去了金湖乡的“共青精神体验园”。

这里曾是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旧址。当年的供销大楼、粮库、农机厂、宿舍、食堂、农房,都遗存完好,园中草木葳蕤,一棵柿子树结果了,四瓣果蒂花朵一样护着青青果子,欣欣美好的样子,令人也生轻喜。惊叹的是,这里还有一个简陋的咖啡馆遗存。艰苦生活不损情调和浪漫,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咖啡馆的一角,一株爬山虎长得兴旺发达。正是这个园子,历60余年风吹雨打,孕育了“坚忍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见证了共青城的峥嵘岁月。

娇俏的讲解员一身仿制绿军衣,别有英姿。讲解中,她时不时亮起金嗓子唱着垦荒时代的壮歌。歌声中,我走向了“共青社饮水思源”墙。墙也不是泥石墙,是三排黑色水桶组成的“水桶墙”。水桶有98只,每一只代表着首批垦荒队员中的一员。新时代的共青城人,以这种方式纪念着拓荒前辈,昭示着“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情,不忘初心的传承之志。

待人散去,我静下心来,屏住呼吸,伸出右手,把一只水桶的上下内外摸了又摸。目光含敬,把98只水桶打量了一遍,暗想不知其中哪一只,是属于陈家楼的。很快我摇了摇头:每一个共青城的创业者,都是陈家楼呀。这片寂寂无名沉睡千年的湖滩荒丘,因了陈家楼们的到来,道路从无到有,流水从寂寞到欢歌。从此有了晨昏和远近,有了男欢和女爱,有了花朵和炊烟,有了鸡鸣和犬吠。有了“中国的鸭鸭,世界的朋友”,有了具足现代特色的南湖新城……

垦荒者陈家楼们足够伟大,因为是他们,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所言:“做开天辟地第一人,在一个长达几百年的破折号后面,写下第一个字……”

04

从共青社到共青场再到共青城市,每一个里程碑皆由胡耀邦亲自鼓励书写。共青城的崛起和发展,得益于几代共青人的共同奋斗,以及千万个“陈家楼”的热血奉献。徜徉在共青城的水畔村落、园区大厦,除了向陈家楼们投去尊敬的目光,我还想知道陈家楼更多些,了解陈家楼更深些。从一个青年萌动一个正念,到一群青年写下一份血书,再到22万人拥有一座新城,这是中华大地上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间传奇,这样的传奇,实在迷人。

终于,从各种文字资料中,我还原了陈家楼的一生。

陈家楼,1934年11月出生于上海闸北一个工人家庭。1955年春天联合十几位青年向上海市市长陈毅递交垦荒血书。1955年10月15日,身为98名上海志愿垦荒队一员(任副队长),来到江西。1956年6月1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50年代后期,因为批评地方干部挪用垦荒工作经费,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县里处分决定他可以回上海,陈家楼不走。他说,我要用留下来的行动证明,我们不是图个人的任何东西,我们是为建设共和国来的!1979年3月,陈家楼获得平反,恢复党籍。陈家楼后来担任德安县政协副主席,1994年退休。2010年6月因病去世。晚年的陈家楼总是深入青年人中间,宣讲艰苦创业的共青精神,勉励青年人学有所成,自主创业。

回到67年前,98位陈家楼们面临的是怎样的创业绝境?陈家楼有过一份手稿,上面写着:“当我们来到千年沉寂的荒滩时,都惊呆了,想不到神州大地竟然有如此不毛之地。荒原土岗荆棘丛生,野兽出没,芦苇密布的滩地上,钉螺遍地,血吸虫肆虐,人迹罕见。难以想象的困难如同大山一样朝我们压来,是咬牙坚持下去还是卷起背包回家,成为许多人激烈斗争的心病。我作为发起人和领导者,不仅自己要克服心理障碍,还要稳定同伴们的情绪。”

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之下,陈家楼们不负青春和使命,把“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做成了!

读到一个采访,记录了其儿子陈得灵对父亲的评价:“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物质上的财富,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给予我们很多。父亲对我们要求比较多,他做事比较果断、执著。他曾找垦殖场的领导为‘垦二代’解决过不少就业问题,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的孩子就业找过关系。在我们全家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找组织提任何要求。这辈子,他讲的就是奉献牺牲、助人为乐,帮助别人总是满腔热忱。不过,我们也不能埋怨他。我们作子女的给自己定位——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服务社会。”

这就对了,我要寻访的拓荒者陈家楼就应该是这样一个人!他肯定是这样一个人!

离开共青城的前一晚,合欢花和布谷鸟照旧在夜色中各自忙碌。当年的垦荒队员倪新华老人来到我们中间,深情地讲述着青春故事。我坐得远远地听,默默地想:茫茫人海中,总有一些青春的歌声值得传扬,这正是我们抵抗世事流变,建设美好新生活的力量所往。

如果可以,我想潜入人海,去致敬每一位张扬青春旗帜的陈家楼!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吴雪倩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