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捡拾共青播撒的文字》(林德元)——“青春之歌”文学笔会作品选登

2022-07-06 19:22: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0649

捡拾共青播撒的文字

■ 林德元

不是共青城的市民,却对共青城的过往非常了解,这个人就是我;

客居共青城的人,住遍了共青城大大小小的宾馆旅社,这个人就是我;

不是共青城的作家,却写了共青城数十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个人就是我。

我和共青城是有缘分的,这种缘分,是在相处不远的地方,我对她数十年来的欣赏和好奇。

1955年农历7月,父母亲将我送到了这个世上,让我喝着鄱阳湖的水长大,吃着鄱阳湖产的稻米成人;

1955年公历10月,陈毅市长将上海98个知识青年送到了鄱阳湖北岸,在一片荒滩上开始创业,搭棚子,种稻子,养鸭子,结婚生孩子。

按照公历和农历换算,我比共青城早出生一个多月,当我在母亲的怀里吃着满月奶的时候,98个上海知识青年来到了鄱阳湖岸边,举起锄头开始了垦荒;

按照时间的进度来算,共青城比我早了二十年创业,待我结婚生孩子的时候,这98个上海知识青年和后来的人们,已经在鄱阳湖边建成了一座城市的雏形,他的名字叫共青垦殖场。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家乡的百姓,像向往金色的巴黎一样,成千上万的人往共青垦殖场跑,拿着5000元买一个共青户口,追循着“鸭鸭”的叫声,去追逐美好的生活。一夜之间,他们的蜕变堪称传奇:从乡村农民到城市工人,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啊!

那时候的我,在一个公社文化站当站长,常常跑到共青垦殖场去文学采风,用文字记录这里的人们,如何用鹅鸭羽绒做成冬装和被子,惹得无数人前来抢购!能穿上一件“鸭鸭”牌羽绒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那比皇帝炫耀他的新装还要开心。我有一个乡友,结婚之前未婚妻出了难题,不穿“鸭鸭”不举办婚礼。于是,他只有找关系弄到两张券,才买到了两件羽绒服。婚礼那天,一对新人穿着红色羽绒服,走在乡村的田野上,招惹人们的目光,就像两朵盛开的红牡丹在春风里开放……

从共青垦殖场六十多年的发展史,我看到了一个能够从幻想变成现实、从虚无变为城市的美丽传奇。在一片没有任何地理优势的鄱阳湖荒滩,连野猪都刨不到吃食的淤泥厚积之地,竟然培育出了一个羽绒加工业之城;鸭子是图腾徽标,羽绒是城市魂魄,荒草小径成了共青大道,茅草小屋被高楼大厦替代,这样的城市,在世界造城史上都堪称奇迹!

九十年代中期,共青城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期,我的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三个弟弟,都带着家眷去了共青城落户,有的管理桔园,有的做羽绒服流水线工人,有的搞建筑,有的帮小工,有的购房置业,有的开店经营,各有职业,人人忙得不亦乐乎,就连节假日阖家团聚,他们谈的也是一年赚了多少多少钱,脸上洋溢的喜悦之色,常让我感到欣慰!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经常往共青城跑,喜事婚宴,节日相聚,听着亲人们对共青城的描述,我都要写进散文诗歌里;每有高楼拔地而起,每有新街向前延伸,每有新的大学入驻,每有大的企业开张,我都要为之高兴不已,好像我也成了一个共青城人,分享着共青城成长的快乐!

2011年春天,九江市作家协会吴主席要编写一部报告文学集《巨变共青》,邀我主笔首篇《共青纪实》,我乐意接受了邀请,背着行囊来到了共青,找了个宾馆住下来,我要在动笔之前,好好审视共青城这个骄子的风采。我每天在共青城的街道上行走,在工厂、大学、工业区和居民小区往返,用笔记录共青的创业故事、人生传奇,用脚丈量共青的街道长度、路灯长龙;看共青人白天忙忙碌碌的身影,听共青人夜晚在公园里吹拉弹唱;到街头巷尾寻找老共青人聊天,在工厂车间感受年轻工人的精气神儿。半个月的采访之后,我一气呵成创作了一篇四万多字的中篇报告文学《共青纪实》。从共青城捡拾的纪实文字,带着工业化的气息,带着泥土的芳香。

2012年冬天,我认识了共青城市的叶先生,他邀请我帮他们创作企业报告文学,并聘请我担任安徽商会的文化顾问。叶先生是安徽人,任江西省安徽商会秘书长,他主编的《徽商》杂志,需要刊登共青徽商的纪实作品,于是我隔一段时间到共青住几天宾馆,一家企业接着一家企业进行采访,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我竟然写了三十多篇中短篇报告文学,全部刊登在《徽商》杂志上。我把这项写作任务看成是一项文化工程,每一个企业家的创业故事都那么感人,他们的成功和共青人的开拓创业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前天,共青城市召开“青春之歌”文学笔会,我作为一个老青年作家,和几十位青年作家一起,欣赏鄱阳湖畔诞生的新城面貌,倾听共青城市沧桑巨变的故事;到知青点采访当年的艰辛创业故事,到水口乡村感受百姓的喜乐年华;到米粮铺徜徉农村书屋的大雅,到金牛山庄观赏百果的芳香!

我好比是稻田里一个捡拾稻穗的老男孩,躬着身体每捡拾起共青城一穗文字,总要乐呵好一阵子,我把一个个文字用丝线串起来,组成一篇篇报告文学、一篇篇散文、一首首诗歌,当成礼物一样馈赠给共青城的人们,不求回报,唯有真情!

我好比是一个老垦荒队员,和一代代共青城的垦荒队员一样,用笔当作开垦的锄头,一锄一锄地挖掘着共青人播种的希望,转换成优美的文字,移植到我的稿纸上,储存到我的电脑里,播撒在国家级的报刊杂志上,种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甜蜜的果子!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张江艳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