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重振工业雄风!

08:42 阅读 29769

铸链成势 聚新而强

九江奋力谱写“工业强市”建设新篇章

图片

九江石化150万吨/年芳烃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加速推进。(黄继锋 摄)

长江之滨,鄱湖之畔,在承载着千年文明的赣北大地上,正激荡着工业发展的时代强音。 

作为近代江西工业的发祥地,这里诞生了江西第一根火柴、第一块肥皂、第一艘轮船、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电视机,“九江制造”创造了令人自豪的历史荣耀。厚重的工业底蕴,如同刻入城市肌理的基因,为今日的腾飞积蓄着不竭动力。 

近年来,九江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实施制造业“9610”工程,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加快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和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构建具有九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转型中淬炼,在创新中传承。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倍增、未来产业培育协同推进,产业筋骨日益强健,结构焕新升级,2024年,新增3家百亿工业企业、1个千亿产业、1个千亿园区;今年1~10月,全市累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前三季度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3.6%,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1.8%,位居全省第四;工业技改投资增速37.6%,位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32.8个百分点,工业“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九江正以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描绘出从“工业重镇”向“智造新城”华丽转身的“浔阳江头新画卷”。


强链壮群 锻造“更优”制造体系

图片全球最大国内首制万吨级纯电动高端智能海船在湖口成功下水。

九江市深化落实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制造业攻坚行动,着力构建体现九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实施制造业“9610”工程。今年1~10月,有色金属、食品产业分别增长8.2%、12.2%,有机硅和纤维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分别增长16.4%、11.9%。修水县创新实践“链主+共享平台+配套企业”发展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山区工业破茧蝶变新路,目前,集聚了68家模具产业链企业,初步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1~9月,该县规上模具产业营收达39.85亿元,同比增长37.4%。新江洲船舶重工、翔升造船等新能源造船企业成功重组,目前手持订单量61艘、56万载重吨,2026年将实现产能过百万载重吨、产值过百亿。

图片江西心连心二期大项目开车成功。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十百千万”工程。九江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提能升级的重要举措,2025年全市制造业领域计划实施重大项目685个,总投资3745.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02.1亿元,三项指标同比增幅均超过20%。总投资106亿元的150万吨/年芳烃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现场“热气腾腾”,近千人的精锐力量全力建设,计划明年10月投产试车;下游的PTA、PET项目同步推进,全部建成后,将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五洲特纸60万吨化学浆、国瑞重工35万吨铸锻、大湖塘钨矿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国能神华九江电厂二期、心连心二期大项目、巨石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图片航拍修水百亿模具数字产业园区。(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孙昌模 摄)

九江立足实际、整合资源、精准发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倍增、未来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老歌”焕发新生,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政策机遇,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淘汰设备5360台套,更新设备5150台套。新兴产业“进行曲”激越昂扬,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一产一案”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一群一策”出台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计划;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今年营收有望突破1000亿元,新兴动能正成为九江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产业“前奏曲”悄然响起,九江以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航空和人工智能“4+1”产业为主攻方向,加速抢进新赛道,上海重塑能源氢燃料电池、中广核氢醇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中鹏未来绿色甲醇等项目有序推进,产业“氢”风正劲;全省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在共青城建成运营,落户中航通飞、空中未来、瑞奇碳纤维等企业50余家;以优必选、猎户星空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正蓄势待发;鄱阳湖智算中心一期300P算力建成投用,二期700P算力启动建设,全部建成后将达到2500P算力,成为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高性能算力集群。

龙头引领 崛起“更强”制造主体

图片九江德福科技深耕电解铜箔领域。(文清 摄)

7月29日,九江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签约对欧洲高端铜箔企业Circuit Foil Luxembourg100%股权收购协议,并购完成后,德福科技的铜箔总产能将从原有的17.5万吨/年提升至19.1万吨/年,稳居全球第一,正式成为全球电解铜箔行业龙头企业。自1985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始终深耕电解铜箔领域,已掌握高阶RTF反转铜箔、HVLP超低轮廓铜箔、埋阻铜箔等核心技术。此次收购后,企业将补位国内高端电子电路铜箔自主替代的市场空间,标志着该公司在全球铜箔产业的布局迈入全新阶段,也标注了九江制造的新高度。

图片永修星火工业园。

永修县锚定“压倒一切抓有机硅”的发展思路,三十余年精耕细作,如今,170余家上下游及配套企业在此汇聚,1300余种有机硅产品在此诞生,产业关联度高达70%,铸就了国内产业链最完备的有机硅基地。通过大力实施有机硅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投资50亿元的星火有机硅“凤凰”项目等44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投资20亿元的百利合等58个项目火热开工。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五星级省级产业集群……龙头牵引,全链共舞,这里已崛起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省内头名”的特色产业集群。

我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通过政策引导、创新服务等多举措壮大头部链主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挥行业“头马”带动作用,重点培育年营收50亿元以上企业,全力推动制造业企业由“生力军”向“主力军”“领头雁”跃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日益稳固。2024年,成功新增3家营收过百亿元工业企业,预计今年培育过百亿企业1家、过50亿企业2家,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

图片共青城市精心培育低空经济。

同时,建立专业化“小巨人”孵化、专精特新培育、“小升规”扶持等分类培育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优质企业梯队建设牢牢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目前,全市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6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9家,首次跻身全省第二;重点“小巨人”企业新增至8家,获中央财政支持达3820万元,九江中科鑫星新材料有限公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料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江西赛瓷材料有限公司在氧化锆细分赛道可提供比肩国际品牌的国产核心原料。扶持入规上市企业,出台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从规范政府系统涉企督查、强化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十三个方面护航企业发展壮大,1~8月新增规上企业82家,总数达2483家。


创新驱动 激活“更足”制造动力

图片

江西晨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现场。(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李涛渊 摄)

江西晨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龙山基地项目加快施工,建成后将新增年产21万吨硅基新材料和0.5万吨钴基新材料产能,助力企业切入有机硅高端赛道。

“我们每年投入营业收入的3%~5%用于技术研发,突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壁垒。比如,之前需从国外进口烯醇硅醚,我们成功开发并量产后,价格是进口的一半,在给自己提供原料的同时,还可对外销售。”晨光新材研发副总监葛利伟介绍,截至目前,已拥有94项与功能性硅烷生产相关的有效授权专利与技术成果登记,覆盖了多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夯实了行业技术领先地位,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图片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控制室。

作为锂电池电解液中的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被发达国家牢牢控制。致力于将关键材料的命脉紧握于中国掌心,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勇闯“科技无人区”,2016年12月,该公司自主研发了液体锂盐生产技术,成功实现了六氟磷酸锂的国产化,成为国内首家突破液体锂盐技术的生产企业。2024年,成功跻身江西省科技领军企业,实现九江“零”的突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该企业电解液市场全球占有率超30%,出货量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

科技创新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九江迅速点燃科技创新“强引擎”,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政府和企业双向发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赢得发展主动权,在市场竞争中“站C位”。

图片瑞昌核物理应用研究院。

我市认真落实省级科技重大专项“2030先锋工程”“2030启航计划”,通过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主体地位、创新成果应用等,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加快布局建设“一集群六平台”,已建成省重点实验室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7家,新获批省市共建高端研发机构1家、现代产业学院10家。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强攻行动,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775家,获批科技领军及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36家,获批种子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80家,均创历史新高。支持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推动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江西(九江)中心积极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工作,推荐各类项目共计159项。在9月11日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九江共有8项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奖。

随着一项项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有效增强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驱动九江迈向“工业强市”进程。


智改数转 提升“更高”制造效率

图片星火有机硅自动包装生产线。(余心 摄)

九江抢抓机遇,成功争取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北斗规模应用、产融合作三大试点,9个县区入围省级相关试点。当产业搭乘“产业大脑”的快车,当企业在数字赋能下焕发新生,都见证着一座城市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华丽蜕变。

在九江石化宛如钢铁森林般的大型装置之间,却鲜有工人身影。“装置现场遍布传感器,我们只需轻点鼠标,实时数据便出现在大屏幕上,直观又便捷。”九江石化芳烃运行部副经理付小苏说,芳烃装置的智能化建设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该企业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目前设备自动化控制率达98.48%,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率达95%,推动工厂实现安全、环保、节能、高效、提质运行,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数字领航企业”(石化行业唯一)、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加速向国内领先的智能工厂迈进。

图片优必选机器人。

在这里,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专利”,也是中小型企业的“舞台”。坚持分级分类推进、标杆示范带动、破难机制创新,全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九江模式”。为破解企业不会转、不想转、不敢转、不可持续等问题,建立了专业帮扶、资金预拨、集中采购、人才保障“四项机制”:采取“行业服务商+综合服务商+场景服务商”协作方式,紧扣企业行业属性,“一企一策”精准制定解决方案;按照“334”先预拨、后清算方式,每月滚动申拨,及时拨付数转资金……

“免费入企诊断,可以看样学样,还有多项补贴政策,都为我们转型提供了底气和动力!”瑞昌市瑞美化妆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彩妆制造外贸小型企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世桂告诉记者,2024年开始,公司实施数字化改造,日产量提升15%,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以上,使企业在发展中更具韧性,产品远销英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等国家。

全市2087家企业完成入企诊断,1478家实施数字化改造,268个重点项目实现“提档升级”。培育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2家、5G工厂15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占全省比重达20%;建成石化化工、有机硅、纺织服装3个省级“产业大脑”;培育省级“数字领航”企业1家、“小灯塔”企业29家、“数智工厂”38家。数字化转型按下“快进键”,五项数字化关键指标跻身全省前列,其中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位列全省第一,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纺锤型”结构基本形成,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指数连续两年领跑全省。

图片江西省亿阳纺织5G+智慧立体仓库。

通过数字化转型,有效催生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全市企业数转投资(含设备更新)68.9亿元,占技改投资比重31.2%,占工业总投资10.5%。抽样数据显示,石化化工行业综合能耗降低13%,效率提升22%;纺织服装行业损耗降低17%,效率提升4.6%。同时,带动了软件服务和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壮大,拉动了算力产业集聚发展。


绿色赋能 擦亮“更绿”制造底色

图片方大九钢十里钢城美如画。(张玉 摄)

走进位于长江之滨的方大九钢,映入眼帘的是醉人的绿色。“我们算过一笔账,从长江取水一吨不到0.75元,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的每吨费用是前者4倍。为了保护环境,公司还是坚定选择了处理污水循环利用。”方大九钢动力厂供水车间负责人介绍,这样一来,不仅未让污水流入长江,而且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吨钢盈利持续排名行业前列,今年成功获评国家绿色工厂,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

从“黑老粗”的钢铁厂,到如今“一江碧水向东流,十里钢城风景如画”的图景,是政府与企业对绿色的“双向奔赴”。

图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李学华 摄)

沿着长江岸线行走,曾经机器轰鸣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正在被生态公园和现代化制造园区取代,绿色工厂的屋顶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积极稳妥推进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搬改关”,见证着这座城市壮士断腕的决心。

“模具钢长期以来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为了突破瓶颈,我们投入近1亿元进行研发,终于实现了将废合金钢转化为符合标准的模具钢。”华林特钢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凭借这一技术,华林特钢集团在模具钢领域站稳脚跟,年营收近80亿元。这份“变废为宝”的智慧在柴桑区被广泛运用,九江礼涞农业集团自主研发动物粪便智能堆肥发酵处理器,实现畜禽粪便同秸秆制成有机肥半成品还林还田;江霖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无人化”控制系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使用枝丫、木条、边角余料“三剩物”生产安全环保天然板材,产品受到一线家居品牌的青睐……如今,一条条资源高效循环的绿色产业链交织成网,不仅“链”动了超过百亿的产业集群,更书写着低碳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保护与发展的同频共振中,绿色低碳渐成为九江新型工业化的鲜明底色。九江强化绿色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完善绿色发展政策机制,出台了《九江市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九江市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若干措施》,创新构建“国家智库+地方政府+重点企业”合作机制,形成政策组合拳。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行绿色设计,打造绿色供应链;联合国家节能中心,对84家高耗能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成功创建了国家绿色工厂40家、国家绿色园区2家、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2家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标杆。深挖资源循环利用价值,将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作为重要支撑,推动全市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11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江湖两岸迸发澎湃动能。(李学华 摄)

大江奔流,不舍昼夜。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九江正以磅礴之势,在长江经济带的壮阔版图上挥洒着工业强市的如椽巨笔。这条黄金水道的流经地,已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发展的动脉、创新的引擎和开放的桥梁,升腾着沿江产业走廊的蔚然气象。面向未来,九江将继续锚定工业强市战略,让产业筋骨更健、创新活力更足、生态底色更亮,着力构建具有九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新时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市工信局、市融媒体中心、各地融媒体中心、相关企业提供)

丁格非 曾俊杰 九江日报记者 朱曦薇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