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公园里 公园亦是家

11月21日 10时 阅读 31097

柴桑区公园社区,名字中的“公园”二字并非虚饰,而是居民日常的真实底色。这里的生活,是清晨在贤母园慢跑时沾染的露水,是午后于渊明书堂翻动书页的静谧,是傍晚在社区光伏灯下起舞的身影。前不久,公园社区荣膺江西省“好社区”称号。

民意作笔绘新景

渊明路,这条曾面临拓宽改造的小巷,因居民议事会上30多双手同时举起保留“花廊”的提案,最终成为社区特色景观。

更令人动容的是适老化改造细节——省体育局捐赠的20万元健身器材全部配备防滑扶手,六处门球场边缘增设休憩长椅。记者从负责设计的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二所了解到,社区服务中心数据显示,便民网点从9个增至17个,医疗站点由1处扩至3处,文体场所实现200%增长。

九江市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问题导向+民意共商+目标管理”协同机制,推动社区空间重构、业态重组、功能再造,实现15分钟生活圈与文旅廊道交织融合,塑造“推窗见绿、出门入景、转角遇服务”的慢生活场景。通过改造公共活动空间达到人均约3.38平方米,社区智慧人行防疫识别门禁13处、智慧停车5处、智慧道闸13处,并建立智能管理平台,形成“居住有温度、街区有活力、景区有魅力”的新型人居范式,为江西“好社区”建设提供“九江样板”。

老房重生筑安全

渊明公园门口,羊奶商铺的玻璃橱窗映着晨光,店员正将“鲜奶八折”的促销牌挂上门楣。“这个地段生意很好,人流量很高。”店长擦拭着商品展示柜笑道。而在改造前,这栋危房空置多年。记者从柴桑区住建部门了解到,社区启动“拆改建”排危机制后,专业机构对两栋私房进行了钢结构加固,如今这些建筑不仅成为商户的“聚宝盆”,更让业主租金收入翻番。

忠科绿苑小区里的蓝色充电棚下,傍晚时分排起电动车长队。“滴!”居民陈建国扫码后,将充电器插入编号B07的接口:“1元充4小时,安全又实惠!”去年建成的六处充电棚顶部配备自动灭火装置,100余个充电口彻底终结了“飞线充电”的乱象。更让居民欣慰的是雨污分流改造——今年雨季强暴雨过后,80岁的吴阿婆特意撑伞到楼下查看,见雨水顺着新修的排水渠奔涌,路面清清爽爽,笑得眼角堆起皱纹:“再不用穿胶鞋蹚污水了!”据了解,此类改造覆盖18栋老旧建筑,小区加装的休息椅与绿道上荧光防滑条,让老年居民出门散步时有了“安心保障”。

设施完备通断途

“走新路去公园!”上张湾的王大爷脚踩健步鞋,踏上8米宽的柏油环山路。这条曾仅容三轮车通行的“断头路”,改造后直通中华贤母园东门。“省了20分钟绕路工夫!”老人伸出两根手指感叹道。不止于此,道路拓宽后还多出了位置划为停车位,这些“黄金车位”帮了游览公园的游客大忙,也缓解了停车难题。

下午,渊明书堂弥漫着纸墨清香。退休教师赵明德的放大镜滑过《中国鸟类图鉴》插图,书桌圆角包裹着防撞胶条;备考区的李敏笔尖沙沙作响,恒温空调驱散了暑气。“离家步行5分钟,比付费自习室更静心。”这座年接待3.2万人次的图书馆分馆,已成为社区文化灯塔。

低碳赋能护朝夕

暮色浸染渊明公园时,30盏光伏庭院灯次第亮起。“年发电5.41万度,公园用电全自给!”公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徐梦芳指着总控屏上跳动的数字。这些设施让社区活动摆脱用电限制,夜幕降临,这里的灯光都如约照亮舞者飞扬的裙裾。

在公园社区,危险水域边的智能摄像头全天候“站岗”。今年端午节那天,系统突然报警:两名少年翻越渊明公园亲水平台!广播警告声划破寂静:“危险区域请迅速离开!”巡逻员3分钟抵达现场。公园社区里,380个智能安防点编织的防护网,让溺水风险归零。

从裂缝危房到飘香的羊奶铺,从梗阻的断头路到直通公园的通衢,“家在公园里”便从愿景化作了触手可及的现实。这方被贤母文化浸润的土地,正以蓬勃绿意为城市写下温暖注脚——推门见公园,归家即风景,柴桑河畔的寻常巷陌,终成诗意栖居的理想国。

(九江日报记者 周慧超 文/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实习编辑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