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10只黑鹳今冬首次现身永修

11月21日 08时 阅读 29209

初冬的鄱阳湖永修县修河三角段,水光潋滟,生机盎然。11月16日,摄影爱好者张小林在此采风时,惊喜地捕捉到1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的灵动身姿。它们或优雅伫立浅滩,从容觅食;或振翅低飞,掠过如镜水面,在粼粼波光与金色暖阳的交织下,构成一幅和谐动人的生态画卷。

“当时它们分散在河湾,阳光下羽毛泛着独特的金属光泽,美极了!我立刻用长焦镜头定格下这珍贵瞬间。”张小林回忆道。镜头里,这群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珍禽,时而低头啄食鱼虾,时而结伴翩跹,尽显自然野趣。

黑鹳,世界濒危物种,全球种群仅存约3000只,中国境内不足千只,2021年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它们对环境极为“挑剔”,是衡量区域生态健康的“活指标”。其现身,特别是种群的出现,是生态环境向好的有力证明。

黑鹳的“如约而至”乃至“频频眷顾”,并非偶然。监测记录显示,2023年11月14日,该区域曾观测到8只黑鹳;2024年1月,永修县林业局水鸟调查记录到15只;同年11月,鄱阳湖保护区更监测到68只黑鹳在永修大规模栖息觅食,创下官方纪录新高。这标志着永修正成为黑鹳稳定栖息地。

珍稀鸟类种群数量稳步提升的背后,是永修县久久为功的生态守护。近年来,该县持续发力,重拳护生态,开展“鄱湖利剑”专项行动,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猎捕及破坏候鸟栖息地行为,为候鸟迁徙筑牢安全屏障。自2014年起,全县累计投入3600余万元,实施中央财政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114个,修复湿地近40公顷,有效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

永修创新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覆盖面积超20万亩,惠及群众2.67万人次,从源头化解“人鸟争地”矛盾。同时,借助智慧湿地监控系统,实现候鸟动态24小时精准监测;推进野生动物致害保险,构建起“执法监管+科技监测+全民参与”的全方位保护体系。

一系列组合拳之下,永修县修河流域水质持续提升,滩涂湿地生机勃勃,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这条贯穿赣北的“生态之河”,正以其日益优化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如黑鹳般的珍稀物种驻足流连、安家落户。

十只黑鹳的倩影,是永修县生态治理成效最生动的注脚,更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它们扇动的翅膀,不仅划破冬日的宁静,也奏响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

(通讯员 郑文斌、汪顺英)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