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直播间》守护“早到的天使”——世界早产儿日

11月20日 16时 阅读 30154

每年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每一个“早到的天使”都需要加倍呵护。面对早产宝宝,家长们难免有疑问:早产儿能不能健康长大?出院后又该怎么细心照顾?今天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曾晓靓,和大家一起,聊聊早产儿的科学认知、医院专业救治、家庭护理关键技巧和发育监测这些关键问题,帮家长们给早产宝宝筑牢健康防线。

图片

图片

曾晓靓,主任医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九江市新生儿质控中心主任,擅长新生儿危重症诊治,极早产儿及呼吸机管理,整合振幅脑电图的临床运用等,临床经验丰厚。学术任职涵盖中华医学会第四届预防保健专委会新生儿分会委员、江西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及新生儿分会委员、江西省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新生儿分会第一届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新生儿分会委员等多项权威职务,是兼具临床实力与学术影响力的新生儿领域专家。

1、医学上对早产儿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答:医学上对早产儿的界定核心看出生孕周,同时会参考出生体重,标准是“妊娠满28周但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儿”。像36周出生的宝宝,虽然接近足月,但仍属于早产儿范畴,因为孕周没满37周。不过这类“晚期早产儿”的发育成熟度相对更高,健康风险也比极早早产儿低很多。体重方面,早产儿多在2500克以下,但体重只是辅助判断,关键还是看出生时的妊娠孕周。

2、早产儿和足月儿相比,在呼吸、消化、免疫力这些关键生理系统上,发育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答:差异主要集中在“发育不成熟”上:呼吸方面,早产儿肺部发育没完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容易出现呼吸急促、呼吸暂停,也可能引发肺透明膜病,需要辅助呼吸支持;消化上,胃肠道功能弱,吸吮和吞咽协调能力差,容易呛奶、消化不良,而且肠道黏膜屏障薄,还可能出现喂养不耐受;免疫力方面,自身抗体少,皮肤和黏膜的保护功能也弱,比足月儿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容易扩散,引发重症。

3、哪些常见因素会导致早产?

答:导致早产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分几类:一是母体因素,比如妈妈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35岁、孕期有高血压、糖尿病、前置胎盘、胎膜早破等并发症,还有孕期吸烟、饮酒、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习惯;二是胎儿因素,像多胎妊娠(双胞胎、三胞胎)、胎儿发育异常等;三是其他因素,比如子宫畸形、宫颈机能不全,或者孕期发生感染(如生殖道感染)等,这些都可能诱发早产。

4、作为九江市新生儿质控中心主任,本地早产儿近些年的发生率有什么变化趋势?

答:从九江地区的监测数据来看,近些年早产儿发生率总体呈平稳略升的趋势,目前在5%-8%左右。这个变化和全国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和几个因素相关:一是高龄产妇、多胎妊娠的比例有所增加,二是孕期保健意识提升,早产高危因素被更早识别,部分早产儿经医疗干预后得以存活;另外,环境污染、生活压力等也有一定影响。不过大家不用过度担心,随着新生儿救治技术的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和健康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5、一旦早产宝宝出生后,医院会启动哪些紧急救治流程?

答:早产宝宝出生后,我们会立即启动“新生儿复苏”紧急流程:先评估呼吸、心率、肤色等生命体征,若呼吸不好会马上进行正压通气,必要时气管插管;同时保暖很关键,会迅速把宝宝放入保温箱,避免体温过低。后续会转入新生儿科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救治。咱们科室的特色技术包括:精准的呼吸机管理,针对不同胎龄宝宝调整通气模式,减少肺部损伤;整合振幅脑电图监测,能早期发现早产儿脑损伤,及时干预保护大脑;还有脐静脉置管、PICC等高级血管通路技术,保障营养和药物供给;另外针对极早早产儿,我们有个性化的发育支持护理,减少疼痛刺激,促进神经发育。这些技术能精准解决早产儿呼吸支持、脑保护、营养供给等核心问题,提高救治成功率。

6、那么早产儿到达出院的标准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答:早产儿出院需要满足几个核心条件,这几点都得达标:首先是体重,一般要达到2000克以上,且最近一周体重增长稳定(每天增长15-20克/千克);其次是喂养,能自主吸吮母乳或配方奶,每次吃奶量充足,不用胃管喂养,也没有严重呛奶、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然后是体温,脱离保温箱后,在室温(24-26℃)下能保持体温稳定,不会忽高忽低;还有生命体征,呼吸、心率平稳,没有呼吸暂停、青紫等异常,也不需要吸氧等辅助支持;最后是疾病治愈,原有的并发症(如感染、黄疸)已经控制或治愈,能适应家庭环境。

7、早产宝宝出院回家后有哪些需要家长朋友们特别注意和照顾的?

答:居家护理核心是“保暖、科学喂养、防感染”:首先环境、温度控制在24-26℃,湿度50%-60%,避免直吹风,也别让环境忽冷忽热;喂养方面,母乳是早产儿的最佳口粮,能提供免疫物质,帮助宝宝抵御感染、促进消化,条件允许一定要坚持母乳喂养;如果母乳不足或特殊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补充生长所需的营养素。防感染很关键,家里有老人或其他孩子,尽量减少和宝宝的密切接触,家人接触宝宝前必须洗手,外人尽量别来探望;不用每天用消毒剂擦家具,保持室内通风(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环境整洁即可,过度消毒反而可能破坏宝宝的免疫适应。另外,宝宝的皮肤护理要轻柔,换尿布后及时清洁臀部,避免红屁股;脐部要保持干燥,直到完全愈合。

8、什么情况下家长们就可以放下心来,把早产宝宝当做健康宝宝来呢?有没有特别在家里需要注意的情况?

答:一般来说,当早产宝宝校正年龄满1岁(校正年龄=实际年龄-早产周数),体重、身高、头围追赶上同龄足月儿,且运动、语言、认知等发育指标达标,没有慢性疾病(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损伤),经医生评估后,就可以像健康足月儿一样照顾了。但在此之前,一定要坚持定期随访,咱们科室有专门的早产儿随访门诊,出院后1个月内首次复查,之后根据宝宝情况,医生会安排1-3个月复查一次,做生长发育评估、神经发育筛查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家里要警惕这些紧急情况,一旦出现必须立即送医:体温持续超过38℃或低于36℃;呼吸急促(安静时每分钟超过60次)、鼻翼煽动、口唇青紫、呼吸暂停;吃奶量骤减(比平时少一半以上)、呕吐频繁、腹泻;精神差、嗜睡、反应迟钝;脐部红肿渗液、皮肤出现脓疱等。

9、最后给早产儿家庭送上几句寄语,再跟大家说一下咱们新生儿科的咨询渠道,比如门诊时间或线上咨询方式,方便家长后续有问题随时沟通

答:早产宝宝是“早到的天使”,虽然一开始需要更多呵护,但只要坚持科学护理、定期随访,绝大多数宝宝都能健康追赶生长,和足月宝宝一样茁壮成长。请大家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焦虑,相信在医院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宝宝们都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咨询渠道:咱们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随访门诊,每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也可以关注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通过线上咨询板块留言,我们会及时回复。如果宝宝出现紧急情况,直接前往医院急诊科,24小时有医生接诊。

守护早产宝宝,离不开医院的专业救治、家庭的精心护理,也需要社会的温暖关注。希望今天的节目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所有早产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