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积极探索国家康复服务试点项目实践新路径

11月20日 14时 阅读 31366

“我的孩子是大龄轻度自闭症,以前基本关在家里,我们既要忙工作又担心他无人看护,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现在家门口有了‘赣康心灵驿站’,有专业社工陪伴训练,孩子学会了做手工、参与集体活动,我们家长也能安心上班。”近日,家住濂溪区莲花镇的李女士说起孩子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李女士称赞的“赣康心灵驿站”,是九江市、濂溪区两级政府、民政部门为落实国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而设立在社区家门口的心灵驿站。今年濂溪区作为我省唯一被列入国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地区,该区以“濂城有爱·溪心相伴”为理念,积极打造“一站一特色”康复空间,让精神障碍患者“有去处、有人管、有希望”。

织密服务网 让患者康复“有去处、有依靠”

记者了解到,濂溪区着力构建了“区级指导中心、乡镇服务站、社区服务点、家庭康复”四级服务网,整合财政、残联、卫健等资金,打造了1个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指导中心,建成了覆盖全区9个乡镇(街道)的“赣康心灵驿站”服务站点。站点根据交通便利性、服务辐射范围科学布局,形成“就近服务、全域覆盖”的格局,确保服务对象“出家门”就能“进站门”。

今年6月份以来,项目团队成员深入全区开展高密度入户摸排,累计完成精神障碍患者入户摸排1227人,为适合社区康复服务的731名对象建立“一人一档”个性化服务档案,并将信息录入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系统,实现了服务对象的动态管理与精准追踪。扎实的基础数据,如同康复之路的“导航图”,确保后续每一项服务都能精准满足个体需求。

探索康复路 让融入“有方法、有成效”

如何开展有效的康复服务成为项目落实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在项目实践中,濂溪区探索构建起了“社工+精神医生+社区+家庭+志愿者”相结合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通过强化“医康结合”,与濂溪区人民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等建立双向转诊介入机制,开展医疗协作活动15场,为服务对象保驾护航。同时,注重“家庭赋能”,累计开展居家康复指导及家庭支持1097人次,并培育组建五支“家友联盟”家属互助队伍,开展活动18场,提升家庭照护能力,缓解家属照护压力。项目还以“日间走训+非入站”的灵活康复路径为核心,围绕躯体管理、社交技能、生活技能等六大维度开展常态化服务,累计提供常态化服务2100余人次。在五里街道“萤火鼓园”服务站,非洲鼓点敲响的不仅是节奏,更是心门,有效帮助服务对象释放情绪、缓解焦虑。在莲花镇服务站,服务对象在农疗基地体验播种与收获,通过农事劳动,在亲近自然中锻炼肢体功能,重塑生活信心。在十里街道服务站,工疗活动同样精彩,手工皂、刺绣、绘画等主题活动不仅提升手眼协调能力,其作品通过售卖与展示,更让服务对象首次获得社会的价值认可。目前,该区已初步探索出“工疗+艺疗+农疗+音疗”融合的职业康复路径,深受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好评。

助力融合好 让回归“有希望、有未来”

濂溪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让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是融入社会,项目团队努力在消除社会对患者主观偏见、助力他们就业增收上持续发力。

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开展精康知识宣传、趣味运动会、文艺表演等社区活动,促进精康对象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服务覆盖辖区内80%以上符合条件的村(社区)服务对象。就业是在打通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他们通过着力打造“赣康工坊”品牌,构建居家、庇护、辅助“三位一体”的就业网络。通过职业能力训练,成功帮扶28名精神康复对象实现康复就业。同时,积极探索“康复积分兑换”激励机制,培养“同伴辅导员”,推动服务对象从“受助者”向“助人者”转变。

从无处可去的迷茫,到“心灵驿站”的温暖接纳;从社交障碍的封闭,到非洲鼓队里的欢快节奏;从家庭照护的沉重压力,到成功就业的喜悦泪水……濂溪区正用爱与专业,一步步破除藩篱,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对象铺就一条从心灵康复到融入社会的坚实之路。

(何南石 九江日报记者 洪永林)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