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湖新区变“堵”为“疏”,以“礼”代“令”聚民心

11月19日 11时 阅读 30796

近期,一场富有温情的秸秆禁烧宣传活动在八里湖新区赛湖村村委会举行。为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难题,鼓励秸秆科学还田,赛湖村村委会自费购置大批化肥,以“一人十斤”的标准,向全村900余户家庭免费发放。此举不仅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更激发了大家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与责任感。

据了解,此次活动陆续发放的化肥总量超过1万斤,惠及村民900余户,切实减轻了农户的秋种负担。活动现场,一袋袋化肥整齐码放,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有序登记、领取,场面火热却秩序井然。更令人振奋的是,许多村民在领取化肥后,主动来到村委会一侧的承诺签名处,在“秸秆禁烧,从我做起”的承诺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了对村庄环保事业的支持,也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d1.png

“村里为我们想得这么周到,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来响应!”刚签完名字的村民王大爷激动地说,“以前光说不让烧,大家心里总有疙瘩。现在又是讲道理、送化肥,又是让我们自愿承诺,这既是福利,更是信任和责任。咱们庄稼人说话算话,签了字就一定会做到!”

d2.png

村党支部书记在现场介绍:“过去单纯依靠‘堵’和‘禁’,效果有限,干部累,群众也有情绪。我们认识到,关键在于为村民找到秸秆的出路,并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鼓励大家将秸秆粉碎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配合我们发放的化肥,能及时补充养分,形成‘秸秆变肥、化肥增效’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变堵为疏、以礼代令’的方式,我们希望能激发村民的环保主人翁意识。从经济账上算,这笔支出远比日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巡逻、灭火、处罚要划算;从人心账上算,它更得民心,效果也更持久。”

d3.png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从源头上为秸秆找到了生态归宿,更通过“物质激励+情感认同+公开承诺”的多重引导,将外在的环保要求,内化为村民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环境治理新路径。


(胡慧林 九江日报记者 周慧超)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实习编辑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