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七中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参加省级培训心得分享

14:55 阅读 26478

近日,为期三天的全省中学国际化素养提升培训圆满结束,九江七中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举办了五场主题鲜明的讲座,从理论高度、实践路径、技术赋能、师德引领等多个维度,为参训教师搭建了系统学习、深度思考、交流互鉴的平台,也让大家对中学国际化教育的核心内涵、实践方法与价值追求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现将培训主要内容与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锚定方向:明晰国际化教育的本质与使命

江西财经大学陈哲教授的《新时期的跨文化理解与人文交流》与华东师范大学杨进教授的《加强国际化理解教育,提高师生跨文化能力》两场讲座强调,国际化教育其本质是“扎根本土、放眼全球”,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引导师生打破认知边界,以客观、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学会用多元视角分析问题、用跨文化思维协作共赢,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文交流目标。同时明确,国际化教育的双重指向——既要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与跨文化能力,也要推动教师自身国际化素养的迭代升级,为教育实践筑牢基础。

筑牢根基: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建设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易松春的《弘扬教育家精神,涵养新时代师德》讲座,为中学国际化教育注入了精神内核与价值引领。讲座指出,新时期的中学国际化教育,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滋养与高尚师德的支撑。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与国际化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在国际化教育实践中,师德不仅体现为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更体现为坚定的文化自信、包容的教育胸怀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创新路径:探索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转型

江西省教育评估院杜侦教授的《中学主要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沉浸”策略与路径》讲座,提供了可落地、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框架,他表示国际化教育需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通过语文课堂的中外经典对比阅读、数学课堂的国际应用题型探究等案例,清晰展现了如何让国际元素自然融入学科内核,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涵养全球视野,将抽象的跨文化素养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能力。

技术赋能:解锁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潜能

江西省奉新县教育体育局正高级教师闵耀成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学国际教育中的融合应用案例分享》讲座,展现了技术对国际化教育的强大支撑作用。讲座通过大量实操案例,展示了AI在国际教育场景中的全流程应用,AI已成为教师的“高效协作者”。同时讲座也明确了技术应用的边界——AI是“赋能工具”而非“替代者”,核心原则是“教师主导、技术赋能”,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合理运用AI减轻重复性工作负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情感引导、价值塑造与深度思辨教学中,避免技术应用流于形式或忽视人文关怀。

图片

此次全省中学国际化素养提升培训,是一次理念的革新、能力的提升,更是一次责任的传递。五节讲座相辅相成,为中学国际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九江七中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将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把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在躬耕实践中涵养自身与学生的国际化素养。

(来源:九江七中)

编辑:毕典夫

责编:刘瑶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