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凌晨,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的产科手术室里,灯光如昼却弥漫着无形的焦灼。42岁的产妇小云(化名)已孕38周+,宫口开至8cm的她本该向着分娩的终点冲刺,却被胎头高浮、枕后位的难题困住。长时间的产程消耗让她精疲力尽,连发力都变得艰难,更让医护人员揪心的是,她频频诉说“胸闷、喘不上气”的不适。
经过快速而严谨的评估,医生果断决定启动急诊剖宫产——这是为母婴安全保驾护航的最优选择。麻醉科医生精准完成麻醉操作,外科手术刀刚划破皮肤的瞬间,意外毫无征兆地降临,小云突然烦躁不安,身体剧烈扭动,监护仪上原本平稳跳动的数值骤然崩塌——血压断崖式下降,血氧饱和度直线滑落,心率骤降至临界点,刺耳的警报声划破手术室的宁静。
“羊水栓塞!”这四个字像惊雷般在医护团队的脑海中同时炸响。作为产科最凶险的并发症,羊水栓塞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极高,被称为潜伏在产房的“死神”,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流逝。
还来不及思考,孕妇全身迅速青紫、失去意识。血氧掉到40%,心率只剩35次/分。手术室瞬间进入战斗状态:麻醉科、新生儿科全速就位,正压通气、升压药、抗过敏、降肺动脉高压……抢救指令一条接一条,急查血气、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所有人都在与时间抢人。“立即正压通气!”“推升压药!”“启动抗过敏、降肺动脉高压方案!”一条条指令清晰而急促,麻醉科医生全速就位,双手稳稳操控呼吸囊维持气道通畅;产科团队默契配合,在维持产妇生命体征的同时,以最快速度娩出胎儿、断脐,将啼哭的新生儿立刻交至早已严阵以待的新生儿科医生团队手中。
新生儿的复苏之路同样紧迫,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进行清理呼吸道、正压给氧等操作,最终孩子的Apgar评分达到5-8-9分,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被稳妥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观察。


几个小时的鏖战,仿佛跨越了漫长的生死边界。在多学科团队的协同攻坚下,监护仪上的数值终于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变化: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这些象征着生命的指标,开始艰难却坚定地向上爬升。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小云的意识逐渐恢复,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被顺利转入MICU继续接受严密监护。
“你知道刚刚你在鬼门关前走了一趟吗?你经历了羊水栓塞。”当医护人员轻声告知小云时,身体尚显虚弱的她眼神却格外清晰:“我当时就觉得胸闷,喘不上气……后来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谢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简单的话语里,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对医护人员的感激。
手术的成功只是第一步,羊水栓塞可能引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损伤等后续风险仍需警惕。在MICU里,医护团队开启24小时不间断监测,实时追踪心率、血压、呼吸、血氧及各项生化指标,精准调整治疗方案,为小云的康复保驾护航。如今,她的身体正在逐步恢复,各项指标均已平稳,向着痊愈稳步迈进。
这一夜的惊心动魄,是九江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日常工作的真实缩影——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生命的奇迹与考验。这场与“死神”的正面交锋,不仅彰显了产科团队精准的判断能力、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更展现了医院多学科协作(MDT)应对危重症的强大实力。而MICU作为“生命最后防线”,用专业的监护与救治,为每一个危重患者撑起了希望的天空。
从深夜的紧急抢救到黎明的生命曙光,这场跨越生死的营救,是医护人员与时间的赛跑,更是责任与使命的践行。在医院,这样的坚守每天都在发生,只为守护母婴平安,捍卫生命尊严。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朱静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