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业拖延、抵触?3类典型案例的破解方案

11月6日 16时 阅读 31007

“母慈”本是形容母亲温柔慈爱、包容耐心的美好品质,可一到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很多家庭却瞬间从“岁月静好”切换成“鸡飞狗跳”——妈妈的温柔耐心仿佛被作业本“一键清零”,取而代之的是压不住的焦虑、忍不住的催促,甚至脱口而出的指责。这并非家长不爱孩子,而是面对孩子写作业时的磨蹭、分心、错误百出,情绪闸门往往难以控制。

为何“母慈”一遇作业就“掉线”?这背后其实藏着认知偏差、情绪触发和教育方式的深层问题,本期科普就通过几个案例聊聊这个话题。

案例一

精力透支型——“放学回来就蔫了,根本坐不住”

场景还原

小学二年级的乐乐,每天放学回家先瘫在沙发上,妈妈催着写作业,他磨磨蹭蹭拿出书本,写5分钟就问“能玩会儿吗”,生字写得歪歪扭扭,还频繁写错。

核心原因

白天在校4节课+课间活动,体力与脑力消耗殆尽,直接进入“精力低谷期”,大脑前额叶皮层(管专注的脑区)难以启动。

应对策略与对话

1.预留缓冲期:妈妈不再催着立刻写作业,而是说:“宝贝今天在学校跑了不少吧?先吃块小蛋糕,陪妈妈浇5分钟花,休息够了咱们再写作业。”

2.拆分微任务:将“写语文+数学作业”拆成“先写10个生字(10分钟)→休息3分钟→做5道计算题(8分钟)”,每完成一项贴个小红花。

3.穿插生理调节:写作业中途提醒:“我们站起来伸个懒腰,看看阳台的绿植,眼睛和身体都歇一下,等下写得更快。”

案例二

畏难逃避型——“这题太难了,我肯定不会”

场景还原

四年级的浩浩,一碰到数学应用题就皱眉头,笔扔在桌上说“我不会做”,妈妈讲了一遍,他敷衍点头,再让写还是不动,其实是怕写错被批评。

核心原因

作业难度超出当前能力,此前因错题被指责“不认真”,形成“做不好=被否定”的心理暗示,用“不会”逃避可能的挫败。

应对策略与对话

1.拆解难度阶梯:妈妈拿起题目说:“这道题看起来长,咱们先找关键词——你看‘一共’‘剩下’,是不是和昨天练的减法题很像?先算第一步‘上午卖了多少’,试试?”

2.接纳情绪+赋能:当浩浩说“我不会”时,妈妈回应:“这道题确实绕,刚开始妈妈也得想一会儿,咱们一起把条件列在纸上,说不定你比我先找到思路。”

3.聚焦小进步:浩浩算出第一步后,妈妈立刻肯定:“你看,第一步算得多对!接下来第二步就简单了,妈妈相信你能搞定。”

案例三

情绪残留型——“今天被老师说了,就不想写作业”

场景还原

三年级的朵朵,放学回家情绪低落,妈妈问了半天得知,课堂上回答问题出错被同学笑了。催她写作业时,她突然发脾气:“作业烦死了!我不写!”

核心原因

课堂上的挫败感与羞耻感未释放,负面情绪积压后,将作业视为“额外负担”,通过抵触作业发泄情绪。

应对策略与对话

1.先处理情绪再谈作业:妈妈抱住朵朵说:“被同学笑肯定特别难受吧?换作是我,说不定也会委屈得不想做事。来,跟妈妈说说当时的情况。”等朵朵倾诉完,情绪逐渐平复。

2.建立情绪与作业的“区隔”:妈妈轻声说:“刚才的不开心是一回事,作业是另一回事。咱们先写最简单的生字词,写的时候不用想别的,写完说不定心情会好很多。”

3.绑定正向反馈:约定“写完作业后,咱们一起拼15分钟你最爱的积木”,让朵朵知道“写作业”能通向快乐,而非延续负面情绪。

图片

温馨提醒

1.上述应对方式并非适用于所有儿童,家庭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效果不明显,建议及时寻求专业针对性的评估和诊断,帮助分清孩子是“不能学”还是“不愿学”,进一步个体化施策。

2.所有的进步均来源于医-教-家庭相结合的干预和对儿童的支持及合理期待。

3.不盲目拒绝必要的药物选择和使用,并尽量规范化使用。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