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这个被称为“缠腰龙”“蛇串疮”的疾病,不仅带来皮肤上的疱疹,更令人困扰的是其引发的神经痛。不少患者疱疹消退后,神经痛却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其疼痛程度被形容为“比分娩更甚”。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新增156.3万带状疱疹患者,30%的患者会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50岁以上人群更是高危群体。面对这一顽固痛症,中医特色治疗展现出独特优势。


中医如何看待带状疱疹神经痛?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神经痛主要由于湿热毒邪侵袭,气血不通,从而“不通则痛”。对于久病不愈者,多因正气亏虚,经脉失养,导致“不荣则痛”。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病毒对神经的直接破坏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疼痛。老年患者因神经修复能力减弱,更易遗留慢性神经痛。


中医特色治疗,多管齐下


1. 中药内服,辨证施治

中医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进行个性化分型治疗:
肝经郁热证:皮损鲜红,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治法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淡红,疼痛或轻或重,伴食少腹胀。治法健脾化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气滞血瘀证:皮疹消退后疼痛不止,舌质紫暗。治法理气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2. 外治法,直达病所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阿是穴、华佗夹脊穴等穴位,可行气血、改善微循环,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针灸可加强镇痛作用,促进病变组织恢复。

刺络拔罐:在皮疹处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后,再用闪火法拔罐,可祛散邪气、活血止痛。对缓解疼痛、促进康复有积极作用。

火针疗法:通过加热的特制针具快速针刺,可快速止痛并促进疱疹结痂,尤其适用于急性期带状疱疹。

艾灸: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正气不足、外感毒邪引发。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时候,可以在带状疱疹部位或合适的穴位进行,如肺俞穴、阴陵泉穴、大椎穴等。艾灸可以疏通经络、散寒除湿,还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提升修复功能,促进带状疱疹恢复。

铺棉灸:在皮损区域铺上极薄的一层脱脂棉,然后将其快速点燃,“一吹即过”。这种疗法体现了中医“以火泻火”“引郁热外发”的智慧。借助热量达到消炎止疼的目的,可以缓解带状疱疹引起的局部疼痛。

特色疱疹经验方散剂外敷:将清热消肿、活血定痛的中药研成极细粉末,用蜂蜜或清水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此法能有效缓解红肿热痛,并帮助水泡快速收干结痂。药物通过毛囊孔、皮肤腠理直接吸收,药力集中,起效迅速。所选药物多性味寒凉,能直接抑制和清解局部“疱疹毒邪”。

浮针特色治疗:浮针并非直接针刺在疼痛点(病所),而是在其周围的健侧皮下进针。浮针疗法是现代针灸的创新,用一次性的浮针在皮下浅筋膜层进行扫散,对神经痛有奇效。疼痛与皮下筋膜紧张、挛缩密切相关。浮针的扫散动作能迅速松弛紧张筋膜,如同解开了被捆绑的神经血管。一旦筋膜紧张被解除,局部气血循环立刻改善,疼痛往往能当场大幅缓解。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疗效,防止病情反复,治疗期间请务必注意:
1. 严格忌口:务必避免食用鱼、虾、牛羊肉、海鲜等“发物”,以及辛辣、油炸、酒类。这些食物在中医看来性属温热,容易“助火生风”,加重病情。
2. 皮肤护理:治疗区域避免搔抓,急性期和水泡未结痂前尽量避免沾水,以防感染。衣着应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摩擦。
3. 保证休息:避免劳累和熬夜,保持情绪稳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充足的休息是身体修复和战胜病邪的基础。
4. 遵从医嘱:上述疗法均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后操作或指导,请勿自行尝试,以免延误病情。

对于50岁以上人群,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中医也强调“治未病”,通过调和情志、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来巩固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带状疱疹神经痛虽然后果严重,但通过及时、规范的中医特色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够摆脱疼痛困扰。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坚持系统治疗,方能重获无忧生活。
(来源:九江市濂溪区人民医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