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赣鄱先锋】徐平南:一把推剪书写流动党员的奉献答卷

10月28日 17时 阅读 30815

为军人、75岁以上老人义务理发超过1.2万人次,磨秃了21把推剪……从走街串巷的“剃头匠”到服务万余人的“新时代赣鄱先锋”,彭泽县马当镇流动党员徐平南用36年的时光践行党员的初心和担当。

1989年深秋,26岁的徐平南背着褪色的木制剃头箱,踏上去往上海的绿皮火车。彼时,这个曾在彭泽乡间走街串巷的剃头匠,心中揣着对“上海滩”的向往,辗转来到浦东新区,租下一间仅20平方米的店面,挂起了“徐记理发”的招牌。从每天凌晨五点,当外滩的海关钟声还未在晨光中响起,徐平南已将招牌擦得锃亮,等候着第一位顾客。起初,他只会理“板寸头”这类乡间常见的发型,面对上海街头多样的海派时尚发型,他凭着江西老表骨子里的倔劲,一边观察学习,一边反复琢磨练习,从“乡间剃头匠”蜕变成能娴熟驾驭多种时尚发型的理发师,在十里洋场稳稳扎下了根。

“党员身份不是挂在墙上的,是刻在心里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徐平南始终将这句话记在心头,更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化作了推剪下日复一日的温情。在黄浦江畔的军营里,他是战士们最熟悉的“编外理发师”。从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八一建军节,无论刮风下雨,徐平南都准时出现在上海某部队营区。推剪翻飞间,原本略显凌乱的头发变得整齐利落,战士们的飒爽英姿在镜子前愈发鲜明。几十载光阴匆匆而过,营房里的新兵蛋子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成长为老兵,有的退伍返乡,但徐师傅那把银推剪,始终在营区的理发室里闪光。“理完发像换了个人,心里暖烘烘的!”战士们朴实的感慨里,满是对这位“军营匠人”的敬重。

走出军营,在上海的社区街巷中,徐平南又成了银发族口口相传的“贴心人”。每逢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他总会背着装满理发工具的包,挨家挨户叩响社区里独居老人的家门。台风天里,狂风裹挟着暴雨,他撑着伞深一脚浅一脚赶往老人家中;积雪覆盖路面时,他踩着厚厚的积雪,准时出现在养老院。即便奔波劳累,他为老人理发却始终分文不收。有位九旬老人,每次理完发都会紧紧攥着徐平南布满老茧的手,哽咽着说:“小徐啊,你比亲儿子来得还勤!”

即便在2020年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徐平南胸前的党员徽章也从未摘下。那段时间,他主动为封闭小区的老人提供“无接触理发”服务,隔着小区围栏,仔细为老人们修剪头发,用专业与责任守护着特殊时期的温暖。他在自己的流动党员学习笔记中写道:“党员流动,初心不流;阵地可变,信念不变。”如今,他的“徐记理发”店,早已成了连接上海与九江的“红色驿站”。36年来,徐平南为军人、75岁以上老人义务理发超过1.2万人次,磨秃的推剪足足有21把。

“徐平南同志用一把推剪架起了沪赣连心桥,展现了新时代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的先锋本色。”彭泽县驻上海流动党员党委书记江守富如此评价他。如今,已年过六旬的徐平南,依然保持着多年来的习惯——每天清晨准时推开理发店的门,续写着一位平凡流动党员的温暖传奇。

(九江日报记者 商乐)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