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发育性语言认知日:从“听懂”到“说达意”到底有多难?

10月24日 16时 阅读 31489

今年的10月17日,是第七个“世界发育性语言障碍日”,定在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五。这个日子的设立,旨在让更多人看见那些“听得见却说不出、能发声却难沟通”的孩子——他们并非“不爱说话”或“反应慢”,而是可能正面临发育性语言/言语障碍(DLD)的挑战。以下两个真实案例,或许能帮我们读懂这些孩子的困境与希望。


案例分析


01



被误解的“沉默娃”,原是被“DLD”绊住了脚

图片
图片
图片

7岁的航航就读二年级,让家长揪心的是,他在学校几乎不与同学交流,对老师和邻居的招呼也常常无动于衷,亲友们甚至猜测他是不是“孤独症”。

直到带航航到专科就诊检查,家人才恍然大悟:孩子并非孤独症,而是因“发育性语言障碍(DLD)”陷入了困境。妈妈这时才想起,航航3岁才开口说话,幼儿园老师和一年级老师都曾建议和提醒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看,可当时家人觉得“男孩开口晚很正常”,加上孩子主要由老人抚养,溺爱较多,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语言是学习的基础工具,长期的沟通挫败让他养成了社交退缩的习惯。

虽然错过了0—3岁的黄金干预期,但在专业的言语治疗师、行为治疗师和家庭干预的综合管理下,航航的语言能力逐步提升,现在都敢和专科的申老师和黄钦老师开玩笑了!

02



从“无声”到诵诗,干预黄金期创造的改变

图片
图片
图片

快3岁的小米不仅不会说完整的词,连最简单的发声都很困难。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急得团团转,赶回家带孩子检查后,确诊为语言发育迟缓,语言能力仅相当于1岁婴儿水平。


追溯原因,原来是小米长期由爷爷奶奶照料,半年都难得出门一次,几乎没有与同龄孩子交流的机会。同时,爷爷奶奶精细化喂养,进一步影响了小米发声的能力。幸运的是,家长及时抓住了2—3.5岁这个语言干预黄金期,带小米接受了以家庭为中心、结合院内指导的系统干预,避免了4岁后发展为真正的DLD


干预过程的趣味性让家长感到惊喜,原来在家中可以如此有趣地进行。在治疗师和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家庭干预变得轻松可行。小米终于清晰地喊出了“爸爸”“妈妈”,半年后,语言能力接近同龄儿童。孩子也喜欢上了付老师、黄静老师、雪儿老师和邵医生等人,定期到医院这件事,竟然成了孩子的心头好。

健康科普

图片
图片

什么是“发育性言语/语言障碍(DLD)”

发育性言语/语言障碍是一组非器质性、无明显脑损害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表现为语言理解/表达困难、发音异常、言语流畅性差,患者非语言智商多处于正常范围。

其中,发育性语言障碍(DLD)是最常见类型之一,特指独立于智力/听力障碍等疾病、以语言理解/表达持续困难为核心的障碍。国际上2—3.5岁语言发育迟缓患病率为1.5%—17.5%,4-7岁语言障碍患病率为7.4%—9.8%;国内数据显示,24—29个月语言发育迟缓检出率男16.2%/女5.2%;4—6岁发育性语音障碍患病率为2.14%,DLD患病率约7%—11%,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5—10倍,但DLD受关注度远低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01


危害


图片

jimeng-2025-10-22-6723-卡通风格,发育性言语_语言障碍危害,孩子.png

短期:语言沟通困难,伴有焦虑、攻击性等情绪/行为问题。

长期:学龄期出现学习障碍(读写困难、成绩落后),成年后失业率高、职业层次低,社会适应能力差。



02


病因与分类


图片

jimeng-2025-10-22-3030-卡通风格,温馨的家里,孩子发育性言语_语言障碍.png

遗传与神经因素:家族聚集性(50%—70%患者有家族史),存在相关基因变异;脑结构/功能异常(如大脑体积、脑激活模式差异)。

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地位、语言刺激不足(多语言环境需充分暴露)、电子产品过度使用等可能促进障碍发展。

按表现类型分:

言语类:发育性语音障碍、言语流畅性障碍;

语言类:表达性语言障碍、理解+表达混合性语言障碍、实用性语言障碍(社交语言困难)。



03


常见表现


图片

jimeng-2025-10-22-8740-卡通风格,温馨的家里,孩子发育性言语_语言障碍.png

言语层面:发音错误/不清、言语中断/重复/拖长。

语言层面:开口晚、词汇少、表达逻辑差、对词语/句子/叙事理解困难。

社交与情绪:社交中语言使用困难,伴有焦虑、攻击性等问题。



04


怎么诊断?


图片

jimeng-2025-10-22-8454-卡通风格,医生诊断孩子发育性言语_语言障碍.png

基础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精神/行为观察;发育与智商评估;语言能力评估等,同时需完成听力检查(排除听力障碍)、脑电图(排除癫痫)、感觉能力和社交评估(排除孤独症)及智力障碍等。



05


如何早期识别?这些“信号”需要警惕


图片

jimeng-2025-10-22-1690-卡通风格,医生诊断孩子.png

1岁:不会用手指物品,不会用挥手、摇头表达意愿;

15个月:说不出第一个有意义的字,对简单指令无反应;

18个月:有意义的单字少于10个,无法分辨熟悉声音;

2岁:词汇量不足50个,不能理解“把球给妈妈”等指令;

2.5岁:仍以单个词表达,不会组合短句;

词汇匮乏:很难找到合适的词,常用“这个东西”“那个事情”来代替;

句子简短、结构混乱:说出的句子像电报,例如“我……公园……去”。语法错误频出,词序混乱;

叙述困难:很难清晰地讲述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故事讲述得颠三倒四,缺乏逻辑。

语言理解方面:

遵循指令困难:难以理解稍复杂的指令,比如“先把积木放进盒子里,再去拿你的水杯”;

误解他人意图:经常答非所问,跟不上对话节奏;

难以理解隐喻和幽默:对比喻、笑话、双关语感到困惑。



06


怎么治疗?


图片

jimeng-2025-10-22-1470-卡通风格,医生诊疗小朋友.png

以个体化干预为原则,依据评估结果制订计划,以游戏/生活场景为载体,引导自发表达,并根据不同类型开展治疗和长期管理。

3岁前: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进行养育/语言促进指导;

3岁后:对障碍持续者需语言治疗+情绪/行为管理;

学龄期:对合并学习障碍者需语言康复+学习辅导,同时关注儿童和家庭心理建设。

我国这类儿童中仅有不到30%得到及时干预,很多家长都在“等待观察”中错过了时机。如果孩子出现发育性言语/语言障碍请尽快寻求专业帮助。



特别提醒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注共病问题:

DLD往往不“单独存在”。临床上,DLD常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阅读障碍等神经发育行为问题共同出现。这些共病可能相互影响、加重功能损害,因此全面评估、综合干预至关重要,不能仅关注语言层面。

图片


共同参与:

DLD的干预越早越好,需要家庭、学校和医疗团队共同参与。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倾听,每一种声音都值得被听懂。

“世界发育性语言障碍日”是一种提醒,我们希望这些“词不达意”的孩子能被更多人看见和理解。让我们用知识消除误解,用耐心代替焦虑,用专业和爱,为他们筑起通往世界的语言之桥。




4aff673e69c342031a73a617d56a861c.jpg
e000938db46b70c1ee1781c1bf657e7d.jpg

▲更多院内语言认知促进、康复、学习能力促进干预课程及居家注意力执行功能训练,可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儿童心理行为专科助手”,就诊后需求预约报名可扫描右侧二维码(“早期语言发展促进家长培训”课程定期开设,请提前报名)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