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
简称HP

这玩意儿堪称藏在胃里的“隐形小偷”
非常害人
且可能在家人之间“串门”
扎心的数据
全球差不多一半人都被这HP“光顾”过!咱中国更不用说,感染率快到50%了,不同人群里,有的35%多就中招,有的能到66%,相当于每两个人里,可能就有一个胃里住着这“小病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家人感染,孩子真的容易被传染吗?
孩子的胃黏膜比成人更娇嫩,免疫系统也没发育成熟,对病菌的抵抗力较弱,一旦接触到幽门螺杆菌,比成人更容易“中招”。有数据显示,如果家里有成员感染,孩子的感染率会比普通家庭高2—3倍,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风险更高。

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
会有哪些信号?
01
反复腹痛,位置不固定
这是孩子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疼痛位置不像成人那样集中在“心窝”,可能是肚脐周围痛,也可能是上腹部隐痛。疼痛时间不规律,可能饭前痛,也可能饭后痛,每次痛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
02
食欲变差,莫名挑食
如果孩子之前吃饭胃口很好,突然变得不爱吃饭,甚至出现挑食、偏食的情况,排除零食吃太多、缺锌等原因后,要考虑是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病菌刺激胃黏膜,会让孩子有“饱胀感”,不想吃东西。
03
频繁反酸、嗳气,甚至呕吐
有些孩子会经常说“嘴巴里酸酸的”,或者饭后频繁打嗝(嗳气),严重时可能会呕吐,尤其是早上起床后或饭后,呕吐物可能有酸臭味。
04
莫名消瘦,生长发育变慢
如果孩子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胃黏膜受损会影响营养吸收,比如蛋白质、维生素等吸收不好,可能会导致孩子体重不增,甚至下降,身高增长也比同龄孩子慢。
哪些情况孩子需要做幽门螺杆菌检测?
消化性溃疡患儿;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儿;慢性胃炎患儿;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的患儿;不明原因或难治性贫血患儿;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儿;有反复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打嗝(嗳气)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以及家长有强烈意愿者。
HP检测的方法有:①碳13尿素呼气试验(儿童常用的检查方法):无创,口服试剂后呼气检测,准确率高,需空腹;②胃镜检查:取胃黏膜组织,行病理检查或快速尿素酶试验,可同时查胃黏膜情况;③血清学检测:查血液中抗体,仅示既往感染,不能定当前感染;④粪便抗原检测:无创,查粪便中抗原,可用于儿童或不耐受胃镜者,需规范取样。
哪些情况,一定要“根除治疗”?
1
出现明显症状:比如反复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打嗝(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影响正常饮食和生活;
2
检查发现胃黏膜有问题:比如胃镜检查显示有慢性胃炎、胃溃疡,或者病理检查发现胃黏膜有炎症细胞浸润;
3
有相关疾病家族史:比如父母或近亲有胃癌、胃淋巴瘤等疾病,孩子感染后风险更高,建议尽早根除;
4
出现“并发症”:比如因为感染导致贫血、营养不良,或者生长发育迟缓。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做好这4点,保护孩子不“中招”
1.分餐制+公筷公勺:家里吃饭时,给每个人准备专属碗筷,夹菜用公筷,避免“口水交叉”;孩子的餐具要单独清洗、消毒,比如用开水烫洗,或放进消毒柜消毒。
2.坚决杜绝“嘴对嘴喂食”:有些家长习惯把食物嚼碎后喂给孩子,或者用嘴试奶粉、辅食的温度,这些行为会直接把病菌传给孩子,一定要避免。
3.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尤其是家里的感染者,洗手时要彻底清洗双手,避免接触孩子的餐具、玩具;孩子也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减少病菌入口的机会。
4.定期家庭检查:如果家里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建议其他家庭成员(包括有检测指征的儿童)都做一次检查,早发现、早干预,避免交叉感染。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许钦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