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7版头条稿件《“乡村林碳” 披绿生金》,单条报道九江武宁县借助“乡村林碳”项目,创新推动生态价值变现,让“看不见”的碳汇成为群众手中“摸得着”的收益,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从“砍树谋生”到“护林赚钱”,从“花钱养生态”到“生态能生钱”,武宁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乡村林碳” 披绿生金
江西武宁:从“花钱养生态”到“生态能生钱”
谁能想到,村民房前屋后的寻常树木,竟能变身“绿色银行”?在江西武宁县,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设想正成为现实。借助“乡村林碳”项目,当地创新推动生态价值变现,让“看不见”的碳汇成为群众手中“摸得着”的收益,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真没想到,家门口种的树还能‘生钱’!”北湾村村民余良江近日收到1279元碳汇收入后欣喜地说。这正是武宁县“乡村林碳”项目带来的可喜变化。该项目将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零散林木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产品,通过赣林碳抵消平台进行交易,让护绿者真正从生态保护中获益。
武宁县的探索远不止于简单的种树增收。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2023年,武宁县在罗坪镇长水村启动“乡村林碳”项目试点,建立起从监测、计量到核证、签发的全流程体系。这套体系如同一个“转换器”,将无形的生态服务功能转化为可交易、可质押的碳汇资产,成为了生态价值变现的“核心引擎”。
“在此驱动下,项目迅速在全县铺开,前三批30个行政村已实现碳汇收益33.3万元。年底前,全县179个行政村的碳汇项目将全部上线交易,预计经济价值可达700万元。”武宁县林业局副局长严庆说。
与此同时,武宁县还率先推出“碳汇+生态修复司法行政一体化”改革,在涉生态资源类案件中,引导当事人通过认购碳汇履行生态修复责任,既破解了生态修复“执行难”的困局,也拓宽了碳汇消纳渠道。截至目前,通过司法途径已消纳碳汇6600吨,认购金额33万元。曾经荒芜的窑塅桥边地块,如今已成为集生态修复、休闲观光与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公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更令人欣喜的是,碳汇收益权还能“贷”来真金白银。今年7月,武宁林业投资有限公司以2.08万亩CCER碳汇收益作质押,成功获得300万元贷款,用于山林改造提升。“这笔资金为我们持续护林造林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越保护越受益’的良性循环。”公司负责人汪祖生说。
当“谁栽植谁得利,谁管护谁收益”的理念深入人心,守护绿水青山便成为武宁群众自觉的行动。在宋溪镇伊山村,村民邹庆元的百棵红叶石楠不仅妆点了庭院,更印证了生态价值与个人收益的“双向奔赴”。“美化的是环境,增加的是收入,这好事哪找去?”他的笑语,道出了众多乡亲的心声。
一处处庭院绿意盎然,一片片村庄郁郁葱葱,这样的景象在武宁县已随处可见。植绿、护绿、兴绿,正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实践、最美丽的风景。
从“砍树谋生”到“护林赚钱”,从“花钱养生态”到“生态能生钱”,武宁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数据显示,全县林木覆盖率已从2023年的76.54%提升至如今的76.7%,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从‘绿’到‘金’的多元路径,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充分转化,让武宁的乡村更美、百姓更富,走出一条具有武宁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武宁县副县长卢恒墀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