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的暑气还未散尽,湖畔的九江市湖口县流芳乡豆文化产业园正上演着一场不同寻常的“对决”。
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说课大赛半决赛现场,55位来自天南地北的“新农人”在这里展开激烈角逐。他们比拼的不是传统农活,而是对现代农业的独到见解与澎湃激情。
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说课大赛半决赛现场
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黄土,青壮年纷纷外出,良田渐渐荒芜。而今天,这个曾经的“空心乡”已蜕变为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的“豆香小镇”。
从“空有千年种豆历史”到“一粒黄豆撬动亿元产业”——“豆”转乾坤的背后,藏着一个关于三产融合、链式发展的乡村振兴故事。
一场围绕豆子的产业革命
时间拨回2016年。
那时的流芳,面临着许多偏远乡村共同的困境:人口外流、土地抛荒、产业薄弱。尽管拥有富硒土壤和千年种豆历史,但传统分散的种植模式让“豆贱伤农”成为常态。
“一斤黄豆批发价不到3元,再好的豆子也卖不出名堂。”一位老种植户回忆道。
转机,始于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
“我们流芳有什么?我们有流淌在血脉里的种豆历史,有传承了数百年的豆参、豆豉工艺。这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一场围绕“豆子”的思想破冰,就此拉开序幕。
思想的统一,迅速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当地聘请专家团队,科学制定《流芳豆产业十年发展规划》,旗帜鲜明提出“一粒豆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核心战略。
然而,蓝图绘就易,落地实施难。“当时很多人怀疑,一个偏远小乡,要交通没交通,要人才没人才,搞产业园能成吗?”在流芳乡四级主任科员裘兆宇的讲述中,上一任乡领导班子“一往无前”的担当与闯劲跃然眼前,他们“拎着帽子”立下的军令状,和乡贤们共同凑出的460万元启动资金,为“豆香小镇”按下启动键。
第一栋厂房拔地而起,第一家豆花企业顺利入驻——这关键的第一步,如同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开启了后续的连锁反应。
2019年,流芳乡成功争取到6000万元专项债资金,豆文化产业园建设全面提速——从破土动工到企业入驻,仅用不到两年时间。
流芳乡豆香小镇航拍图
走进如今的流芳豆文化产业园,2.8万平方米综合楼和厂房已经落成,标准化厂房内机器轰鸣,豆香四溢。九江市鑫农康食品有限公司的全自动芽苗菜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一批批鲜嫩的芽苗菜打包、装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地的商超。
“选择落户流芳,看中的就是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产业环境。”厂长滕华强说,“鄱阳湖流域优质的水源,为我们生产高品质芽苗菜提供了先天保障。”这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落户,如同“定盘星”,迅速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了强大的“雁阵效应”,芳洲食品、美泉莹电商等18家相关企业先后落户,推出豆制产品30余种,一个集大豆科研试验、品种繁育、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逐渐成形。
江西芳洲食品正在生产豆卷
产业的变革,不止于工厂车间,更深刻地发生在田间地头。
在流芳乡青年村,党支部书记石论和带领村民,将一片普通的豆田,打造成一个充满生机的豆类“活态博物馆”——百豆园。在这里,上百个大豆品种蓬勃生长,宛如一部打开的豆类百科全书。
“过去,我们只想着怎么把豆子种出来、卖出去。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把每一粒豆子的价值都‘吃干榨净’。”石论和兴奋地展示着他们的创新成果——一套完整的“豆—渣—菇—肥—豆”绿色循环模式。
这套模式,不仅让产业效益倍增,更让生态农业的理念在流芳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奋豆者”的实干哲学
流芳乡党委政府的干部们,还有滕华强和石论和,都是流芳的“奋豆者”。他们的故事,或许比宏观数据更能揭示这片土地焕发生机的秘密。
乡镇发展不能光靠热情,更要善于把握政策机遇,专项债资金、乡村振兴项目、农业科技支持……当这些政策红利还只是文件上的文字时,流芳乡党委政府就已经开始谋划如何将它们与流芳的豆产业精准嫁接。
“政策不是等来的,是‘争’来和‘用’活的。”流芳乡紧紧抓住了“豆产业”这一核心,捕捉每一个政策红利,转化为小镇发展的实绩,逐步构建起从大豆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此时,流芳乡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产业链条虽已成形,但如何让它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为小镇带来持续的人气与活力?
“大家都说农业企业是‘富民’产业,但实话实说,企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流芳乡党委书记蔡亮分析道,“我们必须创造一个‘流量入口’,把外面的人请进来,让他们在这里消费、学习、交流,才能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真正‘链’到产业生态里,让他们从生产者转变为服务者和经营者。”
顶住巨大压力,流芳乡党委政府将有限的资源投向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方向——打造一个以“豆产业”为基底的培训与赛事高地。
流芳乡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就此清晰起来。他们不再满足于让游客来“看一看”,而是要让他们“留下来、学进去”。依托已经成熟的豆产业全链条以及省级乡村振兴学院平台,豆香小镇全力承接全国性的农民相关赛事、农民培训等项目。他们将本地的豆民宿、豆宴和加工厂,升级为一个沉浸式的“田间教室”和“实战基地”。
来自各地的农民学员、农业从业者在此聚集。他们不仅学习先进的豆类种植与加工技术,更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研讨、比拼。系统化的在地培训,让流芳乡的产业模式成为可复制、可学习的样板。
这一切,最终都汇入了流芳乡党委政府最初的蓝图——学员和参赛者们住在民宿,在研学基地里进行实战研讨,品尝并研究精致的豆宴,离开时更会带上流芳的豆制品作为“伴手礼”。
与流芳乡党委政府的宏观视角不同,流芳乡青年村党支部书记石论和的舞台在田间地头。这位被村民亲切称为“豆博士”的汉子,皮肤黝黑,双手粗糙,是地地道道的“土”专家。但他的脑子里,却装满了“新”点子。
他的“土”,是对土地和作物的深厚情感。在“百豆园”里,他能如数家珍般地道出上百个大豆品种的习性。
百豆园航拍图
但他的“新”,则体现在拥抱变化的开放心态。“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一步步干出来的。”他说。带头学习直播带货,推销村里的豆制品;邀请农业专家成为“乡村合伙人”,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在石论和身上,你看不到传统村支书的老成持重,反而有一种创业者的冲劲和好奇心。”裘兆宇说。
而滕华强则是另一种“奋豆者”。这个北方汉子来流芳短短几年,却已将“他乡作故乡”。“这里环境太好了,靠近鄱阳湖,水质是核心竞争力之一,芽苗菜需要的就是好水。”在滕华强看来,好的产业生态是吸引企业落户最重要的因素,而豆香小镇专注于“豆产业”的理念正是他们决定落户、进而扩产的主要原因。“我们二期要上一条素卤生产线,对能源要求比较高,园区正在协调集中供应天然气等服务,实实在在解决我们扩大生产的后顾之忧。”谈起在豆香小镇的未来,他说:“大豆产业大有可为,我还有很多构想,希望都能在这个小镇一一落地、实现。”
九江鑫农康芽苗菜生产车间
豆香深处的乡村未来
夜幕降临,流芳豆文化产业园的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车间里,最后一班工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民宿中,游客们正体验着乡村的宁静;电商直播间里,年轻主播还在热情推介着豆制品。
夜晚流光溢彩的豆香小镇
流芳乡的实践,已经超越简单的产业升级,而是探索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首先体现在产业融合的深度上。在这里,大豆不仅是农产品,更是旅游商品、文化载体、教育素材。豆立方体验区让游客亲手磨制豆浆,豆宴馆开发出五十多道豆制菜肴,豆民宿提供独特的乡村住宿体验……一二三产的边界被打破。
其次体现在人才生态的活力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大学生“三下乡”、创业孵化基地,让这个小镇成为人才汇聚的磁场。返乡青年陈晓东带领团队打造电商平台,将豆制品卖向全国;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产品研发,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思维。
流芳乡豆文化产业园电商平台正在直播
最重要的是民生生态的改善。随着产业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脱贫户蔡双田在菌菇基地工作,年收入4万元;村民沈玉柱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仅暑期就增收数千元。路灯亮了,道路宽了,文化广场热闹了,曾经的“空心乡”重新焕发人气。
“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流芳的经验表明,立足本土、尊重规律、持之以恒是关键。”蔡亮说。
这场由一粒豆子引发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鄱阳湖畔书写着新的篇章。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传承中创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重构;不是政府包办,而是多方共创。
正如石论和站在百豆园里说的那样:“豆子虽小,能成大事。只要你真心对待它,它就会回报你整个秋天。”
(来源:新华社江西分社)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