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垦荒创业70年 “光荣泡”见证荒滩变美之城

10月16日 08时 阅读 29926

10月15日,江西省共青城市,深秋的凉风掠过窗台,拂过案上那本泛黄的相册。

相册的主人是86岁的倪新华,他双手有些颤抖地翻开相册,那一张张年轻人的面孔,仿佛回到了那段战天斗地的艰苦岁月。

70年前的今天,包括倪新华在内的第一批98位上海志愿垦荒青年,来到江西北部、鄱阳湖畔,才有了这座以“共青”命名的城市。

数据显示,目前,共青城建成高校共11所,大学生人数达12.4万人。整个共青城常住人口19.5万人,大学生人数就占了整个共青城总人数的39%,这也使得共青城平均年龄仅30.4岁。

共青城,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自2010年9月设市,也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县级城市之一。如今,共青城作为“中国青年企业家发展峰会和中国青年APP创业大赛总决赛”的永久举办地,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汇聚于此。

从一片荒芜,到逐步崛起为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之城。“垦荒精神”如不灭薪火,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青城人,在创新创业的征途上勇毅前行。

心中不灭的“光荣泡

不忘来时路,时间回到70年前。    

1955年10月15日,第一批98位上海志愿垦荒青年从上海出发,来到当时德安县八里乡(后改为米粮铺乡)拖沟岭垦荒种地。

图片

垦荒文化体验园

那是深秋季节,倪新华踏入八里乡时,眼前是连锄头都难以劈开的“豆干田”。 其实,作为先遣队员的他,早在当年9月就随考察队目睹了这片丘陵地带的荒凉——黄泥地硬如铁板。

“江西虽为鱼米之乡,但有三件事物让人害怕:一有瘌痢头,二有虎狼猛兽,三吃辣椒。”这是让倪老忘不了的第一印象。

带着闯劲,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垦荒者汇集到这里,加入垦荒创业的行列。

初到此处,倪新华与队员们上山砍柴搭建茅草棚。他说着向记者展示一幅手绘画,这幅画里再现了当时垦荒队员曾经居住的场所:十几间茅草棚并排竖立,队员们有序地搭建各自的茅草屋,其乐融融……

图片

当年的共青垦殖场合同书

当时可垦荒地共4628.07亩,平均每人有土地5.23亩。由于需要开垦的荒地位于丘陵地带且特别硬,使用锄头刨地都十分艰难,不少力气小的女队员需要两人共用一把锄头合力才能挖动土块。

“没几天很多人手上就磨出了血泡,我们把这个叫‘光荣泡’。”86岁的倪新华摩挲着掌心,仿佛还能触摸到那些“光荣泡”的印记。

时间来到1957年,已开垦出的1700多亩良田开始试种水稻。7月15日开始收割,而这一天,倪新华也一直铭记至今。

“我们种植的水稻,是在德安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的指导下,我们自己培育出来的双季稻种,当时还在南昌农业展览会上展览,并得到推广。”倪新华的目光穿透老照片,落在当年垦殖场的方向。

图片

重建的“共青社”

平均年龄仅30.4岁的新城

曾凭着“光荣泡”的坚韧开垦荒地,今借指尖数字平台的智慧,敲出一串串蓬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

在共青城,每天都涌动着创业的激情。

位于共青城市共安南大道的九江国际人才社区,95后创业者刘英兴正带领团队开发数字校园平台,享受着“三免政策”带来的创业红利。

“曾经的垦荒创业,到如今的大学生创业,这座城市就是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放手一搏。政策扶持力度超过北上广。”来自赣州的刘英兴说,这是他毕业后留在共青城创业的重要原因。

这座城市也没有辜负他的选择。目前,他的创业社已孵化出5家企业,科技板块甚至拓展到上海、重庆等地。

这种青春涌动绝非偶然。来自共青城市人才发展集团的一组数据:人才基地开设服装、数据标注等8类培训课程,技能人才正不断输送给当地百余家企业;打造30个直播间,学生主播可创造新经济业态……

年轻的城市,更有创新的潜力和“资本”。共青城,同样是一座创新之城。

在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共青校区的无人机飞行培训基地,学员们正在专注地操控着无人机。他们时而调整飞行高度,时而变换飞行路线,动作娴熟而精准。

位于共青城低空经济产业制造中心,10余家入驻企业正在加紧生产,涵盖碳纤维机身材料、电力推进器、整机制造、低空公共服务平台等上中下游产业,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这座赣北小城,没有航空工业的历史积淀,却抓住低空经济发展契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中,建成了全国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成为江西省低空经济综合示范区。

一个个亮眼数字和荣誉,彰显出共青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2020年,共青城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7.6亿元,增长36.3%,增幅全省第一;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2亿元、增长3.88%,总量居九江第三;2025年,共青城市总投资345亿元,建设重大项目共计141个……

图片

1955年上海赴江西部分垦荒青年合影

青春的脚步从未停歇

回望过往,方知来路不易。

作为时代的亲历者,孙树良特别自豪,当年垦殖场员工在艰难的条件下白手起家,生产的羽绒背心、羽绒枕、羽绒被等羽绒制品远销国外,接连创下出口创汇新纪录,共青城也催生出全国最大的羽绒生产基地。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而来,共青城已拥有板鸭厂、羽绒厂、食品厂、啤酒厂、运输厂等。1984年12月12日,“共青城”被正式命名,此刻的垦殖场已蜕变为涵盖食品、纺织、机械的综合性基地。

当高铁列车穿越昔日荒原,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城市天际线的延伸,更是一座新城从一无所有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缩影。

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共青城再次吹响青春集结号。

10月11日,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成功举办了“弘扬垦荒精神,凝聚青春力量”主题演讲院级选拔赛。

“‘垦荒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我们前行路上不灭的灯塔。”参赛选手真挚的情感与深刻地思考,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站在垦荒创业70周年的历史节点,共青城艰苦创业的脚步从未停歇。

图片

正在共青城市人才集团上免费数据标注课的学生

今年6月27日,鸭鸭羽绒服2025冬季新品发布会在共青城羽绒服装产业发展中心举行。本次发布的2025秋冬系列新品涵盖都市轻奢、户外运动、时尚潮流等多个系列,通过联合国内外知名IP、牵手独立设计师等方式对旗下产品进行全新升级,提升品牌价值。

共青城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共青城承载着“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垦荒基因。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命题,共青城将以产业转型升级破局、以新质生产力蓄能、以营商环境革新聚势,把新时代垦荒创业不断推向前进。

变路径强链条,向“新”推进转型升级。

共青城推动“鸭鸭”新建300人规模全流程智能化产线,实施三年改革攻坚计划,以羽绒服装产业发展中心为牵引,推动产业加快数智跃升、品牌升级,勇闯低空经济新路。

深知人才是最重要的宝贵资源和创新创业活力。共青城实施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力争到2028年,建成现代产业学院20个、重大创新平台20个、校企实习实训基地100个,驻市院校毕业生留共留浔率提升5%。

正如孙树良老人所说,“共青城现在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在延续……”

来源:大江新闻 记者谢梦丽、邬强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