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一江碧水映初心

10月10日 14时 阅读 29646

image.png

一江碧水映初心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两年来,九江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守江有责”的担当,从源头治污到岸线修复,从生态守护到和谐发展,让千年长江重焕清澈生机,让“江豚逐浪、候鸟翔集”的盛景再度成为日常。

image.png

流光溢彩的八里湖新区

江水清如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江九江段的水清了,是沿江百姓最直观的感受。这份清澈,源于不让一滴污水入江的决心,更藏在从园区到乡村再到城市的每一项治理举措里。

  在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片由人工湿地、生态滤坝组成的生态净化系统,宛如工业区与长江之间的“绿色长城”。2025年,这里的沿江水环境风险防范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成为园区治污的样板。从高空俯瞰,五洲造纸企业外围的生态缓释带蜿蜒伸展。这项生态缓冲区建设项目,包括32亩人工湿地、72米生态滤坝及700米岸坡整治。

  园区负责人介绍,这里构建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依托企业厂区内部围堰、应急池等设施,形成总容积达13.2万立方米的防控网络;第二道防线通过建设应急闸阀、公共应急池,拓展2.7万立方米公共应急空间;第三道防线整合周边坑塘、湿地等资源,构建14.3万立方米环境应急空间。还安装了智能控制阀,一旦监测到水质异常,闸阀会自动关闭,阻断污染物入江。

image.png

彭泽县棉船风电项目

从园区去往长江下游,彭泽县芙蓉墩镇红桥村的污水处理厂正安静运转。这座占地80多平方米的设施,把村民生活污水先引入厌氧池发酵,再经人工湿地过滤,处理后的水清澈见底。“以前污水往沟里流,夏天有味儿,现在处理完的水还能浇菜。”村民李大爷说。这样的“微型净化器”,九江农村已建成数百座,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进,九江的治污网越织越密。全市15个工业园区建成2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32.55万吨,6家化工园区实现“一企一管”。截至目前,九江856个长江排污口、446个重点河湖排污口完成整治。

  在城区,2018年启动的“厂网一体化”运维已推进7年,新改建管网超800公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28%提至2025年一季度的82%。“一个医生管全程”的模式取代了过去“各管一段”的乱象,消除82处直排口,雨季溢流污染减少70%以上。

  如今,长江九江段已连续7年保持Ⅱ类水质,赣江、修河等重点水体水质达标,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100%合格。鄱阳湖九江湖区总磷连年下降,成为全湖最优区域,庐山西海与长江九江段入选江西首批美丽河湖。

岸线绿如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长江岸线是游子的乡愁,也是华夏精神的蔓延脉络。如今,九江境内长江岸线,正从“工业灰”变回“生态绿”。九江以“退岸还绿”的魄力,拆码头、改旧岸、兴文化,让滨江地带从“临江不见江”变成“近水又亲水”。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三期项目工地上,工人正忙着铺设步道。“这段要建特色街区,再现老码头和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项目负责人黄庆指着规划图说。从抗洪广场到琵琶亭的长江岸线,已完成一期、二期改造,琵琶亭、锁江楼、浔阳楼串珠成线,浔阳江号游轮静静停泊,市民在江边长廊散步,游客举着相机拍摄江景。傍晚时分,浔阳楼旁的灯光亮起,与江面上的波光相映,几位老人在广场上唱着九江老歌。这里不仅是生态廊道,更是长江文化的展示区,实现了生态、文化、经济价值的同步提升。

  沿长江向上游至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里人气颇旺。2024年10月10日开馆的这座博物馆里,商周矿井原貌清晰可见,南铜北运的线路图铺满墙面,讲解员陈梦梦指着出土文物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矿冶遗址,能帮我们找到青铜文明的原料来源。”馆外的岸线已种上绿植,与远处的江水构成一幅“古遗址映新绿”的画卷。

  公园建设只是岸线治理的缩影。这些年,九江拆掉74座非法码头,关闭37家沿江1公里内的化工企业,彻底清理岸线污染源。针对船舶污染,推出多元共治模式,让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100%上岸处理。“我们给岸线划了红线,1公里内不允许上新化工项目,5公里内不许建重化工园区。”九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心干部魏威介绍说,“同时推动企业技改,选树绿色工厂,鼓励节能降碳。”

image.png

自然与城市,生态交融

如今的长江九江岸线,“堤外生态绿化带、堤内园林景观带”绵延百里。瑞昌的江滩上,曾经的码头旧址变成了花海;浔阳区的江边公园里,晨练的市民常常伴着江风与鸟鸣;彭泽的江堤边,芦苇荡里藏着觅食的水鸟。这条“流动的长江文化”载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亲近长江。

鱼虾跃如金

image.png

鄱湖候鸟舞翩迁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江豚回来了,是长江生态最好的名片。在九江,这位“水中大熊猫”从稀客变成常客,背后是全市对生物多样性的全力守护。

  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的码头趸船上,储运运行部员工赵石城每天都会往江面望几眼。这位连续五年观测江豚的老员工,笔记本上的记录越来越密集:2020年3次,2023年12次,2024年18次,2025年前3个月就有16次。“上周我还看见3只一起游,灰色的脊背在水里一拱一拱的。”他指着江面说,眼里满是笑意。说话间,江面上泛起一圈涟漪,赵石城立刻拿出手机拍摄,嘴里念叨着“今天运气好,说不定能再看着”。

  谁能想到,这家传统石化企业,早已决然撕掉“污染”旧标签,2024年获评江西省“美丽工厂”,环保案例入选行业转型典型。“我们实施了37项环保升级项目,引入智能管控,油品装卸全程监控。”安全环保部主任米鹏涛说,企业承诺“不让一滴油和超标污水入江”。

  江豚的回归,是全市生态改善的缩影。根据《2023年江西省水生生物公报》,长江九江段监测到江豚24头次,鄱阳湖有427头次。长江里还发现61种土著鱼,鄱阳湖有81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省级保护动物长吻鮠不时出现。

  长江边的生机,也延伸到鄱阳湖畔。10月里,候鸟如期而至,反嘴鹬、黑尾塍鹬落在滩涂,凤头麦鸡在浅水区觅食。都昌县的候鸟小镇里,观鸟点挤满游客,志愿者忙着记录候鸟种类。

image.png

霞映锁江楼

为了守护这份生机,九江构建起“江湖塑心、双屏为底、多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赛城湖绿道、修水大洋洲湿地、芳兰湖湿地公园相继建成,小微湿地示范建设在乡村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如今的九江,江水清、岸线绿、生灵欢,成为长江生态修复的生动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九江用152公里岸线的蝶变践行着这一嘱托,从江水变清到岸线披绿,从江豚回归到候鸟翔集,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答卷。这条奔流的母亲河,正以更美的姿态更强的劲头,滋养着赣北大地的现在与未来。

(杨帆/摄 九江日报记者 周慧超/文 李涛渊/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