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凉秋晚,红阳热昼傍。
这个季节的流感、诺如病毒、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尤为突出。
如何减少感染风险,增强抵抗风险。
六点预防攻略来咯
疫苗“早接种”,筑牢“防护墙”
疫苗预防,这是最直接的保护手段:
1.流感疫苗:每年9-10月是最佳接种时间,6月龄以上孩子都能打,接种后2-4周产生抗体,能有效降低流感重症风险;
2.手足口病疫苗:建议6月龄-5岁孩子尽早接种(尤其幼儿园小班、中班孩子),重点预防重症型手足口病;
注: 若孩子未完成水痘、腮腺炎等疫苗的基础或加强接种,及时联系社区医院补种,避免秋季集体生活中交叉感染。
日常“勤防护”,阻断传播路
1.勤洗手:教孩子用“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接触玩具/公共设施后、打喷嚏擦鼻子后,都要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液认真洗,避免用脏手揉眼睛、摸口鼻。
2.少聚集:尽量少带孩子去密闭、拥挤的场所,比如室内游乐场、大型亲子活动,减少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机会。
调节“小环境”,减少病毒藏
1.常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让新鲜空气流通,降低室内病毒、细菌浓度(注意通风时别让孩子直吹冷风)。
2.勤清洁:孩子的玩具、餐具、绘本等,每周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说明稀释)擦拭或浸泡消毒;门把手、开关、餐桌等高频接触部位,每天用消毒湿巾擦1-2次。
养好“好体质”,抗病有底气
1. 穿对衣:遵循“洋葱式穿衣法”,内层穿透气的纯棉衣物,中层穿保暖的毛衣/卫衣,外层穿防风外套,方便根据温度随时增减,避免孩子出汗后受凉。
2.吃好饭:多给孩子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菠菜)、优质蛋白(鸡蛋、牛奶、瘦肉)和杂粮(小米、燕麦),少吃生冷、油炸食物,帮孩子增强免疫力。
3. 动起来:每天带孩子户外活动30-60分钟(天气好时),比如跑步、跳绳、玩球,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呼吸道抵抗力。
关注“小信号”,早发现早处理
秋季传染病早期症状多类似感冒,家长要留意孩子的异常表现:
1.若孩子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可能是流感或普通感冒。
2.若伴随呕吐、腹泻、腹痛,要警惕诺如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
注: 若手心、脚心、口腔出现红疹或疱疹,可能是手足口病。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别送孩子去幼儿园,避免传染给其他同学,同时遵医嘱居家休息,直到完全康复。
习惯“要养好”,避免“坑娃”错
1.别让孩子“捂太厚”:秋季保暖不是“裹成球”,过度保暖会让孩子出汗多、抵抗力下降,反而容易生病。
2.别滥用“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孩子的免疫力靠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培养,盲目吃保健品可能增加身体负担。
3.生病后别“硬扛”:若孩子确诊传染病,一定要按医生要求居家隔离,别觉得“症状轻就没事”,以免病情加重或传染他人。
秋季是儿童传染病的“活跃期”,但只要家长做好科学防护,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让孩子健康度过这个秋天。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