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监督之“实”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进阶”

9月25日 10时 阅读 30310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土,是人人共享的公共福祉,更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底色。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监督工作重中之重,通过专题调研、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与审议意见等闭环监督举措,持续向生态环保领域发力,以精准监督、有效监督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为九江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注入坚实的人大力量。 

  在今年1月中旬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一项关键议程引发关注——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九江市2024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报告的决议》。这是我市首次在人民代表大会层面专门听取和审议“生态报告”并作出决议,标志着市人大常委会对生态环保工作的监督从“常规关注”升级为“法定聚焦”。为巩固这一监督成果,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将“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全年重点监督议题,通过制定计划、明确监督节点、细化监督要求,层层压实责任,督促市政府锚定“十四五”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稳步推进,确保生态环保工作始终在监督视野内有序开展。 

  在市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推动下,2024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交出亮眼答卷:市中心城区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3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91.3%;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分别为100%、92.9%,是全省唯一实现双指标改善的设区市;鄱阳湖九江湖区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总磷浓度降至0.05mg/L,在全湖区处于最优水平;“无废城市”建设加速推进,成效明显。然而,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开展专题调研时也发现,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叠加态势未减、产业绿色转型面临多重约束、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任重道远、环境保护监管合力亟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仍需深化。这些问题被一一记录在册,为后续研究如何靶向监督提供了方向。

  为进一步跟踪问效,今年3月底,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据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我市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当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省对市下达的15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年度目标任务全部完成,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氨氮提前完成“十四五”的工程减排任务。

  肯定成绩的同时,针对报告中反映的不足,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围绕现存问题及改进对策展开分组审议,提出一系列建议。有的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有的聚焦臭氧污染防治,建议“对重点行业及工业园区强化源头减排,为环保部门‘智慧环保’平台加力科技支撑”;还有的希望“以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为契机,争取中央生态补偿资金,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执法检查与帮扶指导统一”,同时建议“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治理制度,解决系统性区域性生态问题”。这些建议为市人大常委会最终形成审议意见提供了有力参考,也体现了人大监督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综合各方意见,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提出5个方面的审议意见,从监督层面为生态环保工作画定“路线图”:聚焦源头治理,以更实举措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产业结构,以更新理念推动绿色转型升级;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大力度推进环境风险管控;深化体制改革,以更优制度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强化社会参与,以更深共识凝聚全民行动合力。

  市人大常委会并未止步于“提出意见”,而是进一步强化监督闭环——要求市政府在规定期限内落实审议意见,以“限期反馈、跟踪督办”确保监督意见落地见效。对此,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当即表态:将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加奋发有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九江作出新的贡献。

  为确保审议意见落地有声,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建立跟踪督办台账,定期核查进展、督促整改,切实将监督压力转化为生态保护实效。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始终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监督遵循,通过常态化调研、专项审议、跟踪督办等举措,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以更有力的监督实效,护航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让九江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九江日报记者 黄梦如)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