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100家城市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建设,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免费提供四项产前筛查服务和四项新生儿疾病筛查482.59万人次,为全省生育家庭节省生育支出近5亿元......
为介绍卫生健康相关工作情况,今天上午,“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召开。具体如下:
发布会现场图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开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五年。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全力以赴推进各项规划任务落地见效。“十四五”规划19个主要发展指标,14个指标已在今年6月超预期完成,其他指标均可在年底完成。截至2024年底,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8岁,4年提高了1.2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人均卫生总费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等主要健康指标显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成效如下:
一是聚焦制度建设,纵深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以战略思维构建卫生健康发展目标和路径。实施“1+18+N”(1是指打造健康中国省域样板区,18是指根据健康中国专项行动制定的18个健康江西专项行动,N是指我省自行开展的特色行动,目前已开展5个特色行动)的健康江西特色行动,在全国率先发布全系列健康细胞建设地方标准,连续四年获评健康中国行动考核优秀省份,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2.0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9.62%。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设置实现全覆盖,90%以上村(社区)配备1-2名家庭健康指导员,27个县(市、区)试点居民健康积分管理机制,群众主动健康管理意识稳步提高,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新风尚。
二是聚焦要素保障,不断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在全国率先成体系实施卫生健康“培英”“强基”“扩容”“补链”“振兴”“海智”六大人才工程项目,联合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开展医疗管理人才职业化培训,形成“6+1”人才体系框架。截至2024年底,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高级职称占比,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31.5%、8.3%、1.2%。全省每千人口床位数7.5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19人、注册护士数3.91人、公共卫生人员数0.89人、全科医师数0.36人,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19.8%、37.5%、36.7%、17.1%、90.9%。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等4个“国字号”创新平台落地江西。全省重组建设省重点实验室34个,新增建设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6个,比“十三五”增加84.2%。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卫生机构数据汇集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两级全覆盖的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以省为单位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三是聚焦资源优化,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全省累计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224个,获批资金103.64亿元,项目投资总额238.37亿元,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落地。高标准建设7个国家和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形成高原上建高峰的优质资源分布版图,打造“7+4+N”的高水平公立医院体系。推进“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全省95%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其中65%达到三级医院能力相当水平,县域卒中、胸痛、创伤急救中心覆盖率达95%以上。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73.2%的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基本标准,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78家、基层特色科室600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覆盖61.7%的行政村。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市、县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2.6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占比达36.7%。作为全国7个试点省份之一,开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科创和队伍融合发展。
四是聚焦改革攻坚,推进健康服务提质增效。全省81个县(市、区)组建医共体92个,全部达到紧密型建设标准。在新余、赣州、抚州等3个国家试点市,布局9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覆盖161家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城市网格化医疗服务新格局,构建城乡居民15分钟就医服务圈。鹰潭市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获批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6亿元,各项改革指标日趋向好,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医改之路。2024年,全省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65.9%,参保人县域内就诊率82.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全省所有市、县均已完成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整合重组。整体推进省疾控中心迁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以省疾控中心为引领、4家省级区域公共卫生检测中心为示范、市县疾控中心为补充的“1+4+N”防控体系,公共卫生安全更有保障。
五是聚焦民生关切,持续改善群众健康福祉。坚持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截至目前,省、县两级财政统筹安排近14亿元实施卫生健康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累计为70余万名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是全国率先启动免费接种的省份之一。免费提供四项产前筛查服务和四项新生儿疾病筛查482.59万人次,为全省生育家庭节省生育支出近5亿元。全国首个以省为单位启动肺癌筛查和早期干预,在筛查出的阳性患者中,早癌占比70%,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省、市、县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项目数位列全国第四。在大家关心的“一老一小”方面,启动100家城市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建设,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比“十三五”末增加197%。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92.4%,每千名65岁以上人口护理床位预计达到21.6张。自2024年起,每年推出“十大惠民举措”,今年又联合医保、药监出台了“三医”协同十大便民惠民举措,让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看病就医切身感受。
——现场问答集锦——
“十四五”期间,江西省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一,优质资源布局持续优化,区域诊疗能级显著跃升。以“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目标,以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为牵引,强化“7+4+N”高水平公立医院联动建设,7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累计平移新技术、新项目944项,填补省内空白199项;东西南北布局的4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如期运营,辐射带动功能充分发挥。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与重大临床研究,建成3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5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及4个“国字号”创新平台、35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疑难危重疾病诊疗能力大幅提升。实施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工程,75家县级综合医院达二级及以上水平,51家具备三级医院服务能力。同时严控机构数量、缩减低效床位,全省共核减编制床位4234张,其中省直医院1700张,实现资源集约高效配置。
二,优质资源下沉精准发力,基层服务根基全面夯实。以设区市为单元,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3个国家试点城市组建9个城市医疗集团,推动建立“以市带区、区社一体”模式;81个县(区)组建92个县域医共体,实现一体化管理。以人员下沉为核心,推动管理、技术、服务深度下沉,城市三级医院重点帮扶25家服务弱、外转率高的县级医院,县级医院派驻骨干医师全覆盖帮扶乡镇卫生院;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巡回医疗制度,省市县分层分级常态化对县乡村开展巡回医疗;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县域医共体内上级医院预留20%以上专家号源、住院床位、预约检查等资源,优先保障家庭医生转诊患者。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强基工程”,通过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培养等充实基层队伍,全省全科医生总量达1.59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169%;累计招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4916名,基层诊疗“主力军”不断壮大。
三,优质资源共享深度推进,服务效能实现倍增提质。以紧密型医联体信息平台为纽带,组建医学检验、影像、心电诊断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417个;创新运用区块链技术建成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互认项目达545项,“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后期康复”闭环体系,县域卒中、胸痛、创伤急救中心覆盖率达95%以上。推动县域医共体统一用药目录,建立县域医共体(云)中心药房和集中(云)审方中心,畅通医共体内县乡用药衔接,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备平均种数达到208种。建成基层慢病管理中心404个,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到74.89%、76.54%,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构建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请问在此方面,江西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四五”期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数量从2020年底的25家增长到40家;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从0.78张、0.48人增加到1.01张、0.61人;全省中医类年诊疗人次从2400余万增加到4100余万;基层中医药服务占比从31.3%增长到36.7%。全省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特色优势充分发挥。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省基本健全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服务体系,从城市到乡村中医药服务网络越织越密。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基本设置中医科、中药房,积极提供中医药服务。全省有中医类医疗机构2200余家,提供疾病诊治、预防保健、健康管理等各类中医药服务,基本形成了15分钟“中医药健康服务圈”,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中医。
二,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大力推进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不断发挥“领头雁”作用。在全省布局建设25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20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2个国家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17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95%以上的中医医院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康复和老年病健康服务。
三,中医药服务特色不断彰显。发展中医药治未病,组建中医药治未病联盟,建设中医睡眠医学中心、中医体重管理中心、(中医)肿瘤康复中心,积极推广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及适宜技术。建设26个基层热敏灸综合服务区,将医疗机构热敏灸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系统。促进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非药物疗法运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达到100%。建设27个共享中药房,实现了中医处方流转、代煎、配送等一站式服务,让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
四,中医药服务支撑明显增强。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多层次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明显,全省中医药人员数从2万人增长到2.8万人,增幅达40%。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速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枳实总黄酮片、二冬汤颗粒、温肺化纤颗粒等一批创新中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通过中医药夜市、科普宣讲、电视专栏等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进群众、贴近生活,在全社会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疾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十四五”期间,我省在推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一,推动疾控体系重塑,协同机制更加顺畅高效。2023年底,全省各级疾控局挂牌成立,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省市两级成立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同志担任组长,统筹推进疾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会商和联动机制。在全省启动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和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创新试点,构建“防、筛、诊、治、康、管”六位一体的医防协同融合新模式。
二,筑牢疾病防控底线,社会环境更加安全有序。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及时科学有效处置了境外输入霍乱,省外输入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人感染禽流感、诺如病毒等传染病疫情,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相比“十三五”时期,我省甲乙类传染病(除新冠病毒)年均发病率下降11%,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年均发病率分别下降19%、30%和43%。疟疾持续维持消除状态。全省血吸虫病实现传播阻断,血吸虫病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全力做好了灾后卫生防病工作,历次暴雨洪涝灾害均实现灾后无大疫。
三,提升疾控核心能力,应急处置更加科学迅速。基本完成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覆盖全省571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初步实现“医防研”信息协同。建立覆盖省直相关部门和军队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合作机制、传染病风险评估制度。启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和菌(毒)种保藏中心建设,市县疾控机构可检测项目数100%达到国家标准。启动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江西)建设,全省应急队伍完成体系梯次建设,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实现全省全覆盖,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水平明显提升。
四,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民生福祉更加可感可及。全省科学设置1800余家常规接种单位,建设数智化预防接种门诊111家,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大力推进近视等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及干预工作,有效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面对人口发展新常态,请问我省出台了哪些生育支持政策举措?
一,调整优化生育支持政策。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完善生育支持等方面政策文件,围绕婚恋、生育、养育、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及时修订《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着力清理不适应人口发展形势的政策文件和相关社会制约措施,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清理废止各级规范性文件1324件,取消再生育审批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增加产假、婚假,消除群众生育的后顾之忧。
二,健全完善普惠育幼服务。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层面婴幼儿入托补贴制度,在全省组织实施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和免费发放托育服务消费券等民生实事,深入推进医育结合发展,累计获批中央普惠托育项目和超长期国债托育建设项目284个、12.9亿元,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持续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婚检+办证一站式办理”“结婚免户口本全国通办”“出生一件事联办”等便民服务,全省婚检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6%以上,产前筛查率稳定在85%以上,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妇幼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毛入学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强化落实生育支持保障。实施住房支持政策,明确“三孩”家庭可优先配租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多孩家庭适度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到每个婴幼儿每月2000元。提高生育医疗保障水平,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参保范围,将“无痛分娩”和9项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实施新生儿免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政策,切实减轻生育负担。强化女职工就业权益普法宣传和执法监督,制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女性创业就业支持政策,缓解育龄妇女职场焦虑。
四,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扎实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工作,倡导践行江西省新型婚育文明公约,组织开展“颂家风、传美德、耀赣鄱”系列项目大赛,举行集体婚礼、家风文化作品展、家风故事巡讲等系列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时代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用好“赣鄱红色娘子军”宣讲团和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最美家庭家教家风故事接力宣讲,组织“益企同行、幸福未来”百场家庭教育宣讲进园区活动,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健康家庭建设,全省组建家庭健康指导员队伍4.6万余人,家庭健康服务中心县级覆盖率达到60%。
儿童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和社会长远发展。江西省政府将出生缺陷防控服务纳入民生实事,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自2023年开始,省政府连续两年将“出生缺陷防控服务”纳入民生实事,针对我省常见高发的出生缺陷疾病,为全省孕产妇及新生儿免费提供四项产前筛查和四项新生儿疾病筛查,并于2025年将该项目转为常态化民生工作。目前,江西已成为全国范围提供免费出生缺陷防控服务项目最多、防控机制最全、覆盖人群最广的省份之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方面,生育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成色更足。自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为227.84万人次免费提供了四项产前筛查服务,为254.75万人次免费提供了四项新生儿疾病筛查。共筛查诊断出胎儿畸形、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心脏病等异常情况1.6万例,形成“即筛、即治、即救”全链条服务流程,为全省孕产妇及其家庭节约生育成本约4.95亿元。通过筛查,我们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对患儿及其家庭的影响,如:对听力损失的患儿行人工耳蜗手术治疗或配助听器,避免影响患儿语言及智力发育;对确诊为蚕豆病的患儿告知预防溶血措施,预防黄疸、溶血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对可能生育重症地中海贫血患儿的高风险夫妇施以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实现了他们生育健康孩子的愿望。
另一方面,我省出生缺陷防控机制更全。出生缺陷防控重在三级预防综合施策。我省在一级预防方面,先后实施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叶酸补服等惠民政策,婚检率列全国第二。民生实事的实施,使我省在免费产前筛查的二级预防、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三级预防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整合各类地中海贫血防控和公益救助,创新性地实施了重症地中海贫血消除计划,拓展并延伸了免费产前诊断、治疗干预等服务项目,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的免费服务措施,形成了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的出生缺陷防控闭环。
鹰潭市是我省唯一获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设区市。请问鹰潭市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一,优化医疗体系,运行效能有效提升。我们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整合全域医疗资源,组建3家总医院,打破机构壁垒和区域分割,实行“七统一”(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信息、绩效)管理,构建“总院主导、分级协同、全域联动”,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新体系,推动资源配置从“碎片化”走向“集约化”。通过优化治理体系,精简内设机构39个、管理人员69名,管理费用占比较改革前下降33.9%,医疗机构运行效率大幅提升。2024年起,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打包支付给3家总医院,推动医疗机构主动控费,今年上半年,全市医疗总费用、医保基金支出同比分别下降9.8%、5.2%,结余留用机制初显成效。
二,创新机制改革,发展动能有效增强。我们创新实施“编制周转池”制度,打通备案制与实名制人员通道。推行科室主任、中层管理公开竞聘、关键岗位轮岗等制度,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强化人才招引培养,近两年引进硕士以上人才107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深化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药品平均降幅23.4%,减轻群众药品负担超1.1亿元。构建“公益导向、优绩优酬”的薪酬制度,人员经费支出占比稳定在40%左右,绩效薪酬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和业务骨干倾斜。通过系统化机制创新,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内生动力。
三,聚焦能力建设,服务水平有效突破。我们坚持“引优扶强”“固本强基”双向发力,与国内大型三甲医院合作共建26个专科联盟,设立27个名医工作室,新增1个国家级、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在建项目,三级公立医院四级手术数量较改革前增长63.3%,CMI值由0.93提升至1.09,实现跨越式增长。同时夯实基层网底,创新开展“医网情深”行动和“乡聘村用”做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60.3%,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74.02%,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四,坚持人民至上,就医体验有效优化。我们聚焦百姓急难愁盼,对医院病房进行改造,开通免费医疗专线,推行“橙心”(助老)陪诊、床旁结算、延续护理、“云上诊疗”等服务,推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乡开区检等改革措施,惠及群众60余万人次。经过一系列改革,全市公立医院门诊、住院次均费用较改革前均下降20%以上,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提升。
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政策协同和数字赋能,推动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来源:江西发布)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