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往事之——
庐山抗战纪念碑
■ 冯晓晖
概述:
1946年4月至9月,陆军第九十九军梁汉明军长命令日本战俘在庐山小天池建造“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2007年9月28日,江西省庐山管理局重建的“庐山抗战纪念碑”竣工。
评述:
在没有登山公路之前,从山下莲花洞到牯岭镇的“好汉坡”登山道(莲牯路),是庐山上下的主要交通通道。石阶山路在接近牯岭镇的最后一段分出一条岔路,通向山崖边的一座石头亭子。从亭内远眺,长江水势与九江城西的八里湖、赛湖尽收眼底;另一侧望去,则是红瓦绿顶铺满山谷的云中小城——牯岭镇。
这座石亭名曰“望江亭”,厚重坚实,石工精细,看得出已有相当年岁。笔者初到此处时,心生疑问:在这里观牯岭镇的视野极佳,而观江的效果却不及旁边的小天池,为何取名“望江”?后来才知道,望江亭实为改名,它的本名是烈灵台。烈,指英烈;灵台,或为放置遗像、供人吊唁之所,或为收留亡灵的台座。此处应取后者之意,即招纳抗战英烈魂灵之台,因此建在面向牯岭、长江的凸出处。烈灵台是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将士阵亡纪念碑的配套建筑,用以寄托和安抚抗战英烈之魂。
这座纪念碑的渊源可追溯至北伐战争。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总司令蒋介石率中路军进攻江西,在南昌、九江一带与孙传芳部主力激战。北伐军三攻南昌、力克九江,历经近两个月的战斗,取得了北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胜利。
同年12月,蒋介石首次登庐山,数日后便决定在山中修建北伐阵亡将士墓。经多处勘选,他最终确定在小天池下设墓地。这一选址或许另有深意。墓地的朝向并非面向长江和市区,而是对准沙河(今柴桑区)老火车站。当年在沙河至黄老门一带,北伐军与孙传芳部激战,伤亡惨重,史称“南浔血战”。将阵亡将士葬于庐山之巅,俯瞰当年血战之地,或许也是一种告慰。
蒋介石在现场插下标记,并于12月11日电告北伐军参谋长白崇禧,称“在庐山为阵亡将士寻得一墓地,可葬千余棺”,并要求于次年(1927年)5月前竣工。然而,建墓一事最终不了了之。此后二十余年间,蒋介石虽多次登临庐山,却再未提及此事。许多文章写到这里时,往往感到“很奇怪”。其实并不奇怪。1926年,蒋介石所设想的是墓地,而非纪念碑,这显然出于一时冲动。设想将上千具棺木抬至山上安葬,即便换作骨灰盒,也不合适。
另有一个特殊原因:蒋介石在占领江西并将大本营设于南昌后,曾力主把国民政府首都定在南昌。若首都真设于南昌,那么将北伐牺牲将士的墓地安置在庐山便十分合理。可1927年3月以后,蒋介石离开九江南下。经历一年多宁汉对峙后,国民政府最终定都南京。1931年,政府在南京中山路灵谷寺旧址修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北伐牺牲将士的姓名,均镌刻在几块巨大的石碑之上。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又怎可能再在庐山修建北伐将士公墓或纪念碑?
在庐山修建公墓并不合适,而若要建立纪念碑,也需另择名义。1945年9月,第九战区新三军光复九江。月底,蒋介石嫡系的第九十九军进驻九江换防,并在九江至永修一带驻守半年有余。抗战期间,该军参加过桂南及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浙赣、鄂西、常德、长衡和湘粤赣边区等战役,阵亡将士逾一万人。为纪念这些牺牲的弟兄,中将军长梁汉明等人提出,在当年蒋介石“插标”之处建立第九十九军抗战纪念碑。
1946年4月至9月,梁汉明军长命令由日本战俘建造“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为雪国仇,二为使日俘得以反省服罪。碑园入口处自平地起共有9级台阶,并建有双柱单间冲天式花岗石牌坊。牌坊两侧立柱前楹联为“灵归庐岳,气壮天池”,横批“浩气长存”,出自梁汉明军长之手;后侧楹联为“天地正气,星汉照人”,横批“捍国护民”。
穿过牌坊前行约30米即可见纪念碑。在其右侧百米之外,另建有烈灵台,同样是9级台阶。两个“9”寓意九十九军。纪念碑碑身呈三角锥形,象征三民主义,仿佛一柄宝剑直插云霄。
纪念碑群的竣工时间应在9月下旬。在当时的电影纪录片截图中,可以看到烈灵台尚未完工。据报载,马歇尔将军9月13日第八次登庐山时,曾前往纪念碑旁的烈灵台凭吊,由此推测亭子当时已基本建成。
1949年后,纪念碑群保存完好。碑身上原刻的“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被改为“革命烈士纪念塔”,顶部又加上红五星。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庐山风光明信片中,仍可清晰地看到建筑群的格局与新刻红色字样。“文革”期间,纪念碑被拆毁,牌坊推倒,烈灵台亦在20世纪80年代重建,并被改名为望江亭。
庐山抗战惨烈异常,战果辉煌,尤其庐山孤军抗击日寇的壮烈事迹曾经振奋全国,这些烈士们理应被铭记。2007年,江西省庐山管理局决定在旧址重建庐山抗战纪念碑。“庐山抗战纪念碑”七字由吕正操上将题写。吕正操为东北军宿将,是最后一位辞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题字时已年逾百岁。庐山抗日纪念馆的横匾同样出自他手。9月28日,重建的“庐山抗战纪念碑”落成。
其实,早在70多年前,庐山就曾计划修建抗战纪念碑。1946年9月,在牯岭召开的纪念抗战胜利一周年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修建抗战纪念碑及庐山阵亡孤军纪念碑的决议。彼时的选址是五老峰,而非小天池,但由于内战爆发,此计划未能实现。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