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德杏坛・师者风范】特等奖作品展示:以“吃苦”为犁,耕好育人责任田

9月10日 15时 阅读 32126

九江一中坚持以“濂德党建”品牌为引领,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深度融合。为强化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党委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濂溪杏坛・师者风范”主题征文活动。经过专业评审,现对特等奖作品予以展示,以此共砺育人初心,彰显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简介】

桂乃银,中共党员,中小学二级教师。他性格谦和温润,始终以热忱之心深耕教育沃土,日常嗜读善写,擅长将深厚的文学积累融入教学实践,巧妙搭建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打造出轻松活泼且兼具深度的语文课堂。在他的课堂上,知识不再是枯燥的灌输,而是化作灵动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自然提升语文素养,涵养人文情怀。

从教以来,他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与温暖的教育情怀屡获佳绩:曾荣获九江市作业设计大赛二等奖,先后斩获校级心理健康典型案例评比特等奖、青年教师说播课比赛一等奖、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并获评“校优秀青年教师”“校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他践行党员教师初心与担当的生动注脚。

image.png

【作品展示】

“吃瓜”与“吃苦”

当下是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吃瓜”成了大众热衷的生活风尚,我亦未能免俗。未曾想,上岗前吃到的第一口“瓜”,竟与自己紧密相关。备考教师招聘时,网上铺天盖地流传着“男老师受欢迎”“面试易得高分”“男老师上岸轻松”的说法,言辞凿凿,仿佛性别就是通往讲台的捷径。身为男性求职者,我心头不由泛起一阵轻飘,这份浮躁最终让我在初次考试中败得惨烈——我竟成了别人口中的“瓜”,一个轻信流言、根基虚浮的反面教材。

痛定思痛后,我收起所有杂念,沉下心来埋头苦读,凭借实打实的努力终于“一雪前耻”,昂首踏入九江一中的大门。原以为“上岸”便是终点,却不知新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入职后,“男老师受欢迎”的说法有了全新注解。“党员、年轻、男老师,精力充沛!必须多锻炼!”领导的话音刚落,班主任的重担便沉沉压上肩头。所谓的“香饽饽”,实则是校园里最“闻风而动”的存在:从晨曦初露的早读巡视,到课间的安全守护;从午休时的秩序管理,到课后的培优补差;从突发状况的紧急处理,到与家长的耐心沟通,再到各类活动的精心组织……“锻炼”二字的光环下,是连轴转的陀螺式日常,“上岸即躺平”的幻梦,在纷至沓来的责任面前碎得无影无踪。曾经看热闹的“吃瓜”心态,在单调繁重的具体工作中渐渐消磨——原来,这份职业的“瓜”,远非想象中那般可口甜美。

课堂教学更是一场始料未及的严峻考验。精心设计的《岳阳楼记》导语,没能点燃学生的热情,只换来课堂的一片沉寂;《孔乙己》的读后感作业,大多是敷衍了事的文字;就连反复打磨的提问环节,台下也只有寥寥几声回应。挫败感如连绵阴雨,细密湿冷,直透心底。我曾无数次幻想,语文课堂该是诗意激荡、思想碰撞的天地,可现实的苦涩却远超预期。深夜里,案头堆积如山的教案与作业本,窗外渐次熄灭的万家灯火,第一次让我真切体会到“教书育人”四个字的重量——这份事业,绝非旁观“吃瓜”便能胜任。“吃苦”,不再是书本里抽象的概念,而是身为党员教师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它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荡起层层叠叠的责任涟漪。

迷茫之际,一位扎根农村教育三十余载的老党员教师,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点亮了方向。他轻描淡写地讲述着当年徒步几十里山路家访的艰辛,谈及从微薄薪水中挤出钱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的过往,回忆起在简陋教室里为孩子们点亮知识希望的日夜。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如重锤般叩击我的心门:“教育这事儿,求的就是个心安。苦是肯定要吃的,但当看到孩子们眼神亮起来,真懂了点道理、学到点东西,再苦也能嚼出点甜来。咱是党员教师,不就得先学会‘吃苦’,才能品出真正的‘甜瓜’?”

“嚼苦成甜!”这四字箴言,瞬间劈开了我心中的迷雾。党员的身份,赋予我的从不是特权,而是在困难面前挺膺而出的责任,是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吃苦”精神!“吃瓜”固然能放松心情,洞察生活趣事,但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要在享受“生活之瓜”的同时,主动扛起“育人之苦”的重担。

自此,我不再将繁杂的事务视为负担,而是学着梳理工作清单,优化做事流程,在忙碌中提升效率。家访时,我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让沟通多一份温度,少一分距离;面对后进或性格孤僻的学生,我会主动利用课间、午休等碎片时间与他们谈心,用耐心与关爱春风化雨。那句“党员多锻炼”,也从最初的任务要求,慢慢内化为了心底的坚定信念:党员,就该迎难而上、勇挑重担。

语文课堂上,我也摒弃了以往追求“炫技”的教学设计,转而反思如何让知识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我会努力寻找贴合学生生活的教学支点,精选那些能打动心灵、引发共鸣的佳作,用自己的真情带动文字温度的流淌。当看到学生的作文里渐渐有了生活的真实细节、对他人的真诚关爱、对自我的深刻探索时,我知道,之前的“苦读”与“苦教”,正在悄悄酝酿着属于教育的“甘甜”。我还欣然接过文学社的指导工作,让语文的活水在校刊的字里行间畅快流淌,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我开始真正让“党员徽章”在实干中熠熠生辉,身份意识不再停留在口头。业务学习中,我认真钻研新课标,探索新教法;教研活动里,我积极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也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志愿服务时,我总是第一个报名,用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在语文组,遇到同事有教学困惑,我会主动帮忙分析;面对棘手的学生问题、复杂的家校矛盾,我总会告诫自己:我是党员,必须有韧劲、有智慧、有耐心,要能“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书写“先锋模范”的含义。

如今,校园里的“瓜田”依然鲜活:学生在朗诵比赛中夺冠,在作文大赛中折桂,老师巧妙化解师生矛盾的佳话……这些“瓜”依旧能滋养我的心灵,但我“吃瓜”的心境早已不同。我不再仅仅是捕捉其中的趣味,更会探寻每一件事背后蕴含的教育智慧,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有时同事会打趣:“你怎么从‘吃瓜群众’变成‘案例分析大师’了?”我总会笑着回应:“大概是职业病吧,总想着多挖深一层,多学一点。”

又一个晚自习结束的夜晚,我送走最后一名学生,独自站在寂静的教室门口。窗灯映照着墙壁,树影在微风中无声摇曳。身体的疲惫虽真实可感,内心却无比安稳踏实。案头放着一篇学生周记,稚嫩的笔触里记录着课堂上一首现代诗带给她的触动——那正是我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是我心血凝成的回响。我拿起红笔,认真写下批语:“能被诗打动的心,终能发现生命的美与力量。”这份源自工作的价值感与幸福感,远比任何浮华的“甜瓜”都更让人沉醉。

轻抚胸前的党员徽章,金属的冰冷之下,是滚烫的初心与使命。讲台这片小小的天地,不仅是我品味“生活之瓜”的园圃,更是我——一名党员教师,以“吃苦”为犁,以“担当”为种,躬身深耕的责任田。前路漫漫,挑战或许仍有很多,但我已不再畏惧“苦”,反而将其视作锤炼党性修养与教学能力的砺石。

未来的日子里,“吃瓜”之心我仍会保留,以乐观心态面对生活;“吃苦”之志我更会坚定,以担当精神践行使命。我会让党员的先进性,融入每一节精心设计的课堂,每一次温暖真诚的交流,每一份默默无言的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愿以一颗赤诚之心,诠释“先锋”的真正含义:乐于品尝“生活之瓜”的甜,更甘于咀嚼“育人之苦”的涩,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静待桃李满园,收获那份属于教育者的至纯至甜的硕果。前路宽广,我必步履坚实,从容前行。

【编者的话】

读桂乃银老师的《“吃瓜”与“吃苦”》,如同聆听一位年轻党员教师的成长独白,真挚动人,引人深思。文章以“吃瓜”与“吃苦”为线索,串联起从求职受挫到入职成长的历程,生动诠释了一名党员教师对“责任”与“担当”的理解。

从最初对“男老师上岸轻松”的轻信,到直面班主任工作的繁杂与课堂教学的挑战;从迷茫时受老党员教师的启发,到主动将“吃苦”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桂老师的成长,正是我校党员教师践行“濂德党建”、深耕师德师风的缩影。他用行动证明,教育的“甜”,源于肯吃育人的“苦”;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每一次迎难而上的坚守中。

(来源:九江一中)

编辑:毕典夫

责编:刘瑶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