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应用3CG磁导航全程可追踪及定位技术助力PICC精准置管

9月4日 17时 阅读 30118

8月27日,九江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护理团队成功运用“3CG磁导航全程可追踪及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为一位多发转移伴血管畸形的老年肺恶性肿瘤患者筑起静脉通路这一“生命通道”。该技术的运用在江西省为首次,标志着九江学院附属医院静脉治疗迈入智能化、精准化的全新发展阶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患者长期输液、化疗及营养支持的重要生命通道。在建立中心静脉通路时,需要将导管送至正确位置,其导管尖端最佳位置位于上腔静脉(SVC)下1/3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点(CAJ),输液前必须确认该位置,以保证输液的安全性。本次置管操作由我院肿瘤科静疗护士熊海霞及护士长秦莉莉进行,由于患者血管畸形,送管过程中出现了颈内、锁骨、奇静脉等多次血管异位,但通过精准的全程追踪及定位技术调整,最终成功送管至CAJ,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了保障。

传统的置管技术每次调管均需进行X射线定位,存在置管流程长,患者携PICC导管多次往返摄片室,会增加患者射线暴露和治疗费用,并导致疼痛,导管异位更是容易引发心律失常、血栓、导管无法使用、血管损伤等。而普通的“3CG磁导航PICC置管技术”,在送入导管的过程中,依然像闭眼走迷宫,易引发各类风险。此次采用的“3CG磁导航全程可追踪及定位的置管技术”通过磁导航系统实时全程追踪导管尖端位置,结合心电信号(ECG)、超声影像等同步关注导管的行径路线与波形变化,能精准地将导管送至最佳位置。当导管行径路线出现偏差时,指导操作者及时调整,为血管条件复杂、异位风险较高的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精准的置管方案。

今后,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将在全院推广该技术,进一步优化技术流程,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服务。

(来源:九江学院附属医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