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经济日报纪念日特别报道,刊发了两篇九江单条稿件。其中,稿件《坚定不移跟党走》,报道九江市浔阳区99岁的抗战女兵史素华的抗战事迹;稿件《烽火战场成为振兴沃土》,报道作为曾经的赣北岷山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九江市柴桑区金盘村围绕红色文化和绿水青山这“一红一绿”两大文旅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坚定不移跟党走
记者 刘兴
“1945年6月6日,我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的家中,99岁的抗战女兵史素华忆起往事底气十足。尽管她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但这个日子永远刻在了心底。
1926年,史素华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一个贫苦农家。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实施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她所在的村庄被日军扫荡。“我的父亲被日军杀害,母亲因感染病毒不久后离世。”亲眼目睹家园被毁、亲人遇害,年幼的史素华悲痛万分,早早立下抗日的决心。
由于性格爽朗、能说会干,史素华18岁那年就当上了村妇女救国联合会主任。“妇救会的工作任务很重,白天到前线送水送粮、转运伤员,晚上在后方纺纱织布、缝衣做鞋。”尽管如此,史素华却从没喊累叫苦,总是动员村里的妇女群众:“前方的抗日战士都是咱们的亲人,我们要做好后勤保障,别让他们挨饿受冻。”
1945年6月,史素华参加八路军,并光荣入党。“从入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了准备,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说到这里,史素华目光炯炯。
此后,史素华离开家乡,跟随大部队辗转南北,先后在华北冀东军区第十三和第十四军分区的供给和卫生机关工作,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1946年,史素华与丈夫贺珍结成革命伴侣。随夫转业到江西后,她在这片红土地上扎下了根,一待就是60余载。如今,史素华常给来看她的志愿者们讲抗日故事。“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听党话、感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到底。”史素华说。
烽火战场成为振兴沃土
记者 刘兴
从江西九江市区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约1个小时车程就抵达柴桑区岷山乡金盘村。这个藏在高山深处的偏远村庄,曾是赣北岷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也是中共赣北工委和赣北抗日游击大队旧址所在地。
“游击九德瑞星区,号角一声响,起来保家园。歼倭寇,杀汉奸,忠义谱云天。爱护老百姓,纪律要森严……”70多岁的辛杰生是赣北岷山抗日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辛忠荩烈士的后人,他哼唱的这首《赣北抗日游击大队队歌》,曾在岷山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
抗战时期,赣北抗日游击大队活跃在南浔铁路和德瑞公路一线。“1938年10月3日,赣北抗日游击大队在德安蔡山垅伏击不可一世的日军。此后,又取得了余家河袭击战、王家垴围歼战、智袭沙河街等多场战斗的胜利,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辛杰生动情地说。
昔日烽火战场,今朝振兴热土。金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鸿介绍,村里修缮中共赣北工委、中共小阳支部等革命旧址,打造集“旧址参观、红色研学、农耕体验、度假康养”于一体的红色之旅,成为乡村红色旅游热门打卡地。“我们还按照‘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成立江西赣北旅游有限公司,由村两委集体协商确定发展方向,公司统筹运营,农户入股分红,打造集住宿、旅游、餐饮于一体的休闲观光产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陈鸿介绍,2024年,村集体收入110余万元。目前,金盘村近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休闲旅游产业,“80后”“90后”成为中坚力量。
“越来越多年轻人‘归巢’,让这座饱经沧桑的小山村更加生机勃勃、繁荣富足。”陈鸿说,金盘村将继续围绕红色文化和绿水青山这“一红一绿”两大文旅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经济日报)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