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九江抗洪奇迹
在九江大堤决口的危急关头,是“群众往后撤,勇士向前冲”的生死抉择。当时,南京军区雷鸣球副政委坐着冲锋舟赶赴前线。连不少专家都对堵口摇头时,一军一师戚建国师长斩钉截铁地说:“干!我们来就是拼命的,不拼怎知堵不住!”
在征用千吨船让洪流暂缓后,为抢抛石料堵口,战士们血肉模糊的双手沾满石屑。董万瑞将军看到战士的伤手、大堤上的“吊瓶林”时,难掩泪水,嘱托一定要把英雄事迹传出去。当晚,我和前线记者刘声东含泪写下《将军泪》。我写的《九八抗洪大决战》虽获“五个一工程”奖,可每当想起还有太多动人故事没被记录,仍满心愧疚——于记者而言,下沉一线、深入群众,用眼用心用情书写,永远是不变的准则。这场用血肉之躯创造的奇迹,早已写下答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没有跨不过的坎;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力量,挡不住民族复兴的脚步;人民军队,永远是百姓最可靠的靠山!
(陶克 雷锋杂志社荣誉总编辑、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
座谈会现场。(记者 顾伟东 摄)
永远是九江的“代言人”
27年前的夏天,我们在九江这片土地上坚守了45个日夜,有上级首长运筹帷幄的指挥,有九江人民送粮送水的温暖,有兄弟部队肩并肩攻坚克难的默契。我们始终牢记“一个领导一面旗,一个支部一堵墙,一个战士一根桩”,以滚烫的热血筑堤坝,以挺拔的脊梁挡洪峰,以不屈的意志战恶水,最终将决口牢牢封堵,守住了九江人民的家园。
如今重返九江,参加“英雄回家”活动,我的掌心仿佛还留着扛沙袋的温度,耳边似又响起战友们的呐喊,心中满是滚烫的亲切与鼓舞。但我想说,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与我们共饮一江水、同守一方土的九江人民;是坐镇指挥、决胜千里的首长;是2000多名汗透征衣、誓死不退的战友兄弟。
作为九八九江抗洪战场上的一名老兵,我们既要做抗洪精神的“传薪者”,把这份磅礴的力量传扬到底;更要做第二故乡的“代言人”,把九江日新月异的发展推介给更多人。
(王宏 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团——原一军一师二团团长)
凝聚起“回家”的力量
我想分享三个小故事:嵇琪战友当年软磨硬泡来九江参加抗洪,身患脑瘤晚期晕倒10次却仍扛沙包,医生曾断言他的生命将以周计算。如今27年过去,他用抗洪精神创造生命奇迹。红军团排长王渊明揣着急性肾炎住院单参战,肾病不能多喝水,累到浮肿就浸江水降温,晕倒后大家才发现他的住院单。旗手吴祥伟2012年在训练中倒下,战友们一天捐款3万多元,还帮他家属找工作、联系孩子学校,抗洪情谊成了温暖纽带。
这些普通官兵的故事,汇聚成军队的战斗力。编书时,我常被感动,更被军政军民团结激励。
参加过抗洪的同志,对九江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很多人都会到展陈馆看一看,到长江边转一转,为的就是看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九江每取得一点成绩,我们都很高兴,内心里已经把九江作为自己的故乡。这次“英雄回家”活动让我们暖心,回去后我会告诉战友:我们当年的贡献,九江人民都记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葛羽哲 九江九八抗洪参与者、《九八·九江》作者)
抗洪精神是九江最宝贵的财富
今天重走九江,从展陈馆里的老照片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的新景象,我感受最深的是:伟大的抗洪精神,从来不是停留在过去的“纪念碑”,而是迈向未来的“动力源”。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同心”是根,当年军民不分你我,如今这份“心往一处想”仍是发展关键;二是“担当”是魂,那时我们常说“我是党员我先上”,这份“关键时刻顶得上”的担当,放到今天的工作里,就是岗位尽责的坚守;三是“希望”是光,当年再难,我们看着老乡们的笑脸,听着孩子们的期盼,就坚信一定能赢。现在九江的变化也证明,只要心怀希望、踏实奋斗,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建设不好的家园。
九八抗洪能赢,靠的不只是部队,是军民一条心。当年九江老百姓划着船送物资、搭着棚子给我们当“后方”,这种“军爱民、民拥军”的暖,是九江最宝贵的财富。
(龚晓辉 原一军一师高炮团三营七连战士、抗洪荣立二等功)
用镜头定格生命的守护
那年,九江长江大堤决口的警报响起,对我而言,这不仅是城市的危机,更是新闻人的战场。我永远记得江洲大营救的夜晚:我亲眼看见解放军、武警官兵纵身跃入洪水,将被困群众一个个护向安全地带。我用相机定格下这些瞬间,每一张照片里,都是生命的守护,都是军民同心的温度。
在大堤堵口的日夜里,子弟兵与九江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战士们腰系绳索在深水中打桩填石,汗水混着洪水;累倒了、受伤了,稍作休整又冲上前。为让学校如期开学,2万余名官兵连夜撤出32所学校,在广场扎营。9月15日,25万名市民含泪送别凯旋子弟兵。几分钟的路,大家足足走了两个半小时。这些温暖至今仍在我心头萦绕。
为此,我编著30万字的《聚焦九江》,只为让这段历史、这些英雄被永远铭记。27年过去了,抗洪精神早已融入九江的血脉。
(宋小勇 原九江日报社高级记者)
吹响通信保障“集结号”
1998年夏,九江大堤告急!8月7日13时,九江长江大堤决堤的警笛声划破天际,市民往高处跑,我们却背着工具包冲回单位。由于全城都在打电话,激增的呼叫量让通信一度陷入拥塞,我带着10台“大哥大”赶往指挥部。
8月10日夜,我们奉命为江申6号指挥船装电话,我与同事乘冲锋舟前往。江申6号停在长江中间。风浪里,小舟离水面仅半尺,险些被吸进大船底,靠众人合力才安全停靠。安好海事卫星电话后,我又去决口大坝放电话线,忍着干渴忙到凌晨。
三天里,我所在的班组紧急安装专线和电话百余部,守住了指挥部的“千里眼”“顺风耳”。
这场伟大的抗洪斗争,锤炼了我们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坚强意志,更凝聚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抗洪精神。未来,我会继续以抗洪精神为指引,践行初心!
(向东 九江电信向东班班长、江西省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九江日报记者 罗文霞 林静 吕莹 记录整理)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