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养生息换来勃勃生机!九江“生态哨兵”守护一湖清水见证水域之变

8月22日 19时 阅读 31290

天还未亮,鄱阳湖畔一支科研团队已整装出发,驶向广阔湖面,开始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

这支科研团队由市农业科学院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组成,近年来,他们的足迹覆盖长江江西段、鄱阳湖九江水域及修河流域的14个监测站,团队成员每年人均野外工作时间超过100天,只为精准掌握这片水域的生命脉动。

水域监测

船只抵达庐山市附近水域,工作人员熟练地起出水中的网笼,小心翼翼地摘取渔获物。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被初步分拣、记录。“这边草洲多,杂食性鱼种类偏多,而以砂底为主的水域,鱼类种类相对单一。”团队水产师许群道出了不同水域环境的生态差异。这种差异,正是科研人员需要捕捉的关键信息——从鱼类种类到分布密度,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判断。

“我们开展的是综合性监测。”该团队高级水产师李乐康说,“除了鱼类资源,每个监测点还需同步监测水环境、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状况。因为鱼类种群结构的变化与其生物学特征、栖息环境紧密相关,只有获取全面的数据,才能为后续分析提供有力支撑。”采集的样本随后被带回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包括种类鉴定、形态学测量、组织样本(如胃容物、肠道、鳞片)采集等,以研究鱼类的摄食、生长、繁殖等,尤其关注刀鲚等关键物种的性腺发育数据,为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持续的监测得到喜人的变化。李乐康介绍了一组亮眼数据:2024年,鄱阳湖监测到的土著鱼类种类比2022年增加了10种;长江干流江西段鱼类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同比上升了70.89%;鄱阳湖九江水域鱼类的CPUE也提升了45.07%。数据的提升,是水域生态逐步改善的有力证明,也印证了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成效。

刀鲚恢复

监测过程中,刀鲚的恢复尤为值得关注。刀鲚是一种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其种群状况是长江与鄱阳湖生态连通性的重要指标。监测数据显示,刀鲚种群正显著恢复。“4龄鱼占比从2020年的3.2%提升至2024年的17.2%,种群结构明显优化。平均体重也从68克增长到88克,大体格样本逐渐占据优势。”李乐康说。

刀鲚的复苏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极危物种鳤频频现身,中华鲟、胭脂鱼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动物也多次被监测到,这些都印证了长江鄱阳湖水域生态正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持续守护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科研团队日复一日地坚守与付出。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完成了20余项涉渔工程的生态监测、论证和修复任务,为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团队负责人高小平表示:“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开展持续监测工作能及时掌握水生生物资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为长江大保护的长效实施提供基础数据。”

从凌晨出发到日暮归航,获得了一组组监测数据,这些数据将持续汇入长江大保护的数据库,为珍稀物种保护、水域生态修复提供决策基石。这群“生态哨兵”的默默坚守,见证了九江水域生态向好之变。

(九江日报记者 程静 刘念琛 文/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