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鄱阳湖湿地功能 保护越冬候鸟自然生境

8月20日 15时 阅读 31522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淡水湖,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湖内“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每到迁徙季节,全世界约95%的白鹤、80%的东方白鹳、75%的白枕鹤在此越冬、栖息与觅食,对全球珍稀越冬候鸟的保护作用不可替代。

然而,鄱阳湖与越冬候鸟的和谐共生正因鄱阳湖枯水问题而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水利学报》2024年刊载文章《1956-2022年鄱阳湖枯水情势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等研究表明,近20年来,鄱阳湖枯水表现出常态化、趋势性特征,特别是9-11月退水速率加快,淹水时长显著缩短。这种水文节律的深刻变化,导致洲滩植被秋季生长提前,高滩地植被中生化、旱生化,低滩地草洲扩张挤占沉水植被空间。越冬候鸟,尤其是白鹤等珍稀物种赖以生存的关键食物资源——苦草冬芽等沉水植被,因枯水期大幅提前无法完成生活史而持续退化,造成候鸟在鄱阳湖“无食可觅”。

近几十年鄱阳湖秋季(9月份)遥感影像对比 图源:南昌大学遥感解译

根据国际期刊《淡水生物学》在2023年刊载的文章《中国鄱阳湖沉水植被崩溃对雁鸭的级联影响》等研究,鄱阳湖的水文节律变化破坏了鄱阳湖湿地原有的生态特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质量退化、生态功能弱化,原有的水文节律、植物生长节律与越冬候鸟迁徙规律之间的耦合关系被打破,导致部分白鹤等珍稀越冬候鸟放弃在鄱阳湖自然湿地觅食,被迫向人工藕田、稻田等“人工食堂”和“人工栖息地”转移、聚集。越冬候鸟群落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豆雁、白额雁和灰雁食草功能群水鸟显著增多,由2003-2012年的平均12万余只,上升到2013-2022年的平均29万余只,近3年更是达到平均40万余只。根据《生态学报》2022年刊载的《鄱阳湖周边稻田对白鹤的承载力》等研究报道,白鹤等珍稀越冬鸟类在鄱阳湖内觅食的数量显著减少,2020年以来,全球75%以上的白鹤转向鄱阳湖外的稻田、藕塘等人工生境觅食,如此长时间、高密度聚集增加了重大疫病风险,对候鸟保护极为不利。

白鹤在鄱阳湖区人工生境觅食图源: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恢复鄱阳湖自然水文节律是维持湿地功能、保护越冬候鸟的关键。根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年刊载的《生态适应性协同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表明,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系统解决鄱阳湖枯水问题、修复湿地生态功能的根本性措施,优化后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方案及调度运行方案具有生态友好性。该工程着眼于长江大保护全局,是系统解决鄱阳湖枯水问题、修复湿地生态功能的根本性措施。通过科学调度,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可以恢复鄱阳湖自然水文节律,有效减缓9-11月水位下降速率,扩大浅水水域面积,恢复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这将为湖泊沉水植被恢复提供必要条件,优化越冬候鸟对栖息地利用的时空格局,促使鄱阳湖水文节律与植被发育节律、越冬候鸟迁徙规律重新吻合,促使白鹤等珍稀候鸟不再依赖“人工食堂”,能够重返它们喜爱的自然生境,持续发挥鄱阳湖作为“候鸟天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