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观察丨江豚跃处 白鹤掠过 ——他们守护的是一整个湿地的“春天”

8月19日 11时 阅读 32709


jjrbszb-20250819-001_b.jpg

jjrbszb-20250819-007_b.jpg

  清晨的鄱阳湖畔,工作了20多年的湖区巡护员老张用相机定格下美妙瞬间:江豚跃出水面的银弧尚未消散,一群白鹤已掠过金色芦苇荡,翅尖带起的露珠落在水面,与江豚搅起的涟漪轻轻“相撞”。这帧画面里,藏着九江人40年湿地守护的答案——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微笑天使”的游弋,更是“鸟中仙子”的翩跹,是万千生灵与人类共生的家园。

  就在上个月,九江刚刚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这座长江之畔的千年古城,还藏着无数这样关于守护的故事,每一个都在诉说着人与湿地的和谐共生。

  翅膀与鳍的守望:那些为生命奔波的身影

  九江,这座依水而建、倚水而兴的城市,拥有30.5万公顷的广阔湿地,占市域面积的重要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九江精心织就湿地“保护网”:以《九江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九江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筑牢法治根基,同步建立湿地保护综合协调机制,试点湿地资源运营创新;投入155亿元实施189个保护修复项目,建成10个小微湿地示范点、完成447个修复工程,将152公里长江岸线打造成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开展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98座码头污染物接收设施改造,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与湿地和谐相融;更有“天空地湖”一体化监测平台24小时不间断守护。

  40多年来,无数九江人投身湿地保护,“候鸟医生”李春如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82年初夏,一场强对流天气导致数百只幼鸟坠落,李春如与儿子救下370多只,从此踏上护鸟之路。2012年,他自筹13万元将废弃老屋改造成全国首个“候鸟医院”,设7个科室开展公益救治,为每只候鸟建立档案,独创“望闻问切”诊疗法精准施治。

  2016年冬,李春如救治了白鹤“小白”,康复后为让其回归自然,自己主动躲进后山。次年“小白”携伴归来的画面,成了他护鸟生涯里最温暖的瞬间之一。护鸟四十余载,这位耄耋老人先后救治过约5万只候鸟,为它们写下诗词1700余篇。他的感人事迹吸引数百人加入护鸟队伍,其经验在国内外引发候鸟保护变革。

  人水共生的故事不止于此。在长江岸边,退捕渔民组成的护渔队成了保护江豚的重要力量。1.8万名退捕渔民全部实现上岸转产,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转型发展生态养殖,日子有了新奔头。

九江还建成39处湿地宣教场所,创建“守护江豚示范学校”,每年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主题活动。23个民间保护组织活跃在一线,志愿者累计服务超114万小时,让湿地保护的种子播撒进更多人心里。

  智能与自然的交响:那些为生灵护航的科技

  九江的湿地,既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更是生物多样性宝库。目前,全市湿地共监测到动物235种,其中鸟类186种,包括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等10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及小天鹅、白额雁等4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湿地植物达102种。

  要守护好这些湿地生灵并非易事,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平台功不可没。今年2月,该监测预警平台监测到成群的雁鸭类、小天鹅、东方白鹳等越冬候鸟在永修、都昌等地陆续开始“集结”,为北迁做准备。平台充分发挥视频监控、自动无人机巡护等智能监测功能,提醒当地强化巡护密度和频次,杜绝人为驱鸟、捕鸟等危害越冬候鸟的行为,为候鸟北迁营造安宁的环境。

  这个监测预警平台于2023年启动建设,具有数字孪生世界、人工智能识鸟、听音识鸟、声呐探豚、遥感面积监测、自动无人机巡护等多种监测手段,在鄱阳湖初步建立起“天空地湖”一体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基本实现对鄱阳湖重点湿地区域的实时监测以及对湿地生态状况不良变化的及时预警。

  去年冬起,平台对监测区域内的越冬候鸟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持续监测,截至今年2月下旬累计监测到越冬候鸟30余种,峰值数量18万余只。在2019年以来的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周)活动中,该平台还作为群众现场观鸟、观鸟赛的重要展示平台,让公众直观感受湿地生灵的魅力。

  上个月,鄱阳湖水位持续回落,其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于7月23日10时跌破14米,平台监测到这一情况后,提醒沿湖林业主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做好枯水期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应对工作,为湿地生灵撑起科技保护伞。

  这份科技构筑的防线,更与人文守护的行动交相辉映,共同守护着九江湿地的生灵家园。

  城与泽的相拥:那些因守护绽放的光彩

  今年6月底,柴桑区青栖湖湿地保护区传来令人欣喜的消息,科研人员监测到32只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雏鸟破壳而出。为守护这一极度濒危物种,当地已投入855万元用于柴桑东湖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的保护,累计修复湿地面积达556.53公顷,不仅完成了400余平方米青头潜鸭科普馆的布展,还高标准规划了12.3万平方米的东湖观鸟区。

  这样的共生场景在城乡间随处可见:退捕渔民经营的农家乐里,游客正对着窗外掠过的白鹤举起手机记录;吴城候鸟小镇的观鸟屋内,摄影爱好者架着“长枪短炮”,镜头中既有翩跹的小天鹅,也有远处跃出水面的江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动人不已。

  守护的回报悄然而至。“两圈两带”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休闲庐山”“康养西海”“候鸟鄱湖”“九派浔阳”成为九江的四大旅游品牌。近三年来,乡村湿地旅游模式年平均吸引游客1.26亿人次,年均效益555.37亿元。“鄱阳湖”水产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去年渔业产值已接近百亿元;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养殖等新模式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暮色中的鄱阳湖,夕阳为它镀上了金边。岸边,护渔队员收起巡逻艇的锚,监测平台的灯光映照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这是湿地的呼吸,是生命的交响,是九江人用多年守护,写给水与岸的情书。


(徐红波 漆锋 九江日报记者 黄梦如)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