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灯火阑珊处
■ 王一民
1959年8月的一天,接到一个通知,地委组织部调我到九江专区采茶剧团去当编剧。当时,剧团正在上海演出,我很高兴,因为长到21岁我还没有去过上海。我急忙买了一张长航的船票,提起一个小箱子登上“江明”号轮船。我特意跑到船头靠近栏杆,面对江水浩荡,任江风吹飘头发,心潮起伏,对未来充满憧憬。
上海大世界是一个宏大的游乐场,九江专区采茶剧团被安排在地方戏场地演出,每天14时至16时30分演出一场,按月计费,收入还不错。我报到时受到团领导的热情接待,并立即安排我改编一出戏,希望我把主要唱段的唱词加工润色。剧团转场到常州时,给我在饭店安排了一个单间工作。我用了8天时间便完成了工作。我热爱古典诗词,写了两年新诗,唱词润色是我的强项,改编后的剧本《金印配》受到领导和演员的称赞,一直是剧团的看家剧目。
不久后,剧团到武宁演出,“武宁茶戏”回到老家备受欢迎,精心排练的《金印配》场场满座。作为编剧,我的优势就是有时间,看书看戏找资料,事事随意。一天,我看到杂志上发表了郭沫若的新作《蔡文姬》,是五场话剧。读了两遍,觉得可以改为戏曲上演。便对分管业务的刘团长说,剧团天天演老戏,为什么不引进新剧目?团长说,没有新剧本呐。我就把蔡文姬的故事讲给他听,又把改编的想法提出来。刘团长十分赞成,叫我改编。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的才女,因战乱流落到匈奴,嫁给左贤王,12年生有一双儿女。曹操平定北方后,想起蔡文姬,希望她回来编辑《后汉书》,于是派使者去接她回汉。蔡文姬既想回国又舍不得丢下儿女。一路上思儿思女,心乱如麻。我抓住这一矛盾心理,重点刻画她内心的痛苦,参考她写的《胡笳十八拍》写了大篇幅的唱词。团里的青年演员徐惠芳秀外慧中,扮演蔡文姬形神俱似。她演绎思念儿女这一情节时特别下功夫,唱得肝肠寸断,深深打动了观众。当时省内外戏曲剧团还没有这样题材的戏曲,直到1978年以后才有昆曲版和秦腔版《蔡文姬》。
成功使人愉悦,也积累一些经验,我想创作新戏。特别是看到湖北省歌剧团创作的革命现代歌剧《洪湖赤卫队》时,一股创作欲望冲击脑门,迫切想选定一个题材写戏。因为我曾经调研过九江码头工人收回英租界的事迹,就选定这一题材来编写。不久,五场采茶戏《浔阳江涛》就脱稿了。剧团领导和业务骨干传阅了这个剧本,决定排演,提了一些意见叫我边排边改,不到一个月就把剧本立起来了。经地委宣传部审核通过,在九江剧院正式演出了。九江人看九江的“戏”这件事,引起不小的轰动。九江市工会分管文艺的部门为此开了座谈会,《九江日报》也作了相关报道。
除了将革命历史事件搬上舞台外,能不能把现实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搬上舞台?我也做过一次尝试。那是1960年春,我们到上饶地区巡回演出。刚到横峰县时,就看到全国各大报纸上就大篇幅刊登一则消息,山西省平陆县发生特大食物中毒,61名工人误食砒霜生命垂危,急需一种名为二巯基丙醇的特效药。这种特效药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才行。山西是内陆省,药品储备不足,便向北京求救。中央紧急下令,让卫生部和航空大队协同抢救。很快,装上二巯基丙醇的伊尔14运输机到达了山西。但它没有降落太原,而是飞到平陆县工地进行空投。药到病除,61个人服下特效药后,全部康复。这是一曲社会主义大协作凯歌。
我被这则报道感动得热泪盈眶,并在全团学习会上朗读,大家听得连连鼓掌。我脱口而出说:如果把这件事搬上舞台演出会怎么样?大家回应道:你写得出,我们就演。我年轻气盛,拍拍胸脯说:我这就写!党支部叶书记走到我面前,握住我的手说,这出戏就叫《平陆抢救》。
说到做到,我奋斗了一天一夜,写出三场戏,早上交给导演,叫他先排三场,还有一半,明天交。刘团长见我真写出来了,感动地说:“好,尽快排出来。”大伙热情高涨,这部剧从剧本创作到配曲、排练、演出,只用了四天时间。剧目一经上演,很受横峰观众的欢迎,该剧拉近了观众与文艺工作者的距离。有的观众到后台来献花,祝贺演出成功。团内也开座谈会,总结以采茶戏的形式表演现实生活的经验。剧中第六场,空军飞行大队长是我扮演的。当时,我身穿飞行服,头戴航空帽,指挥飞机起飞,狠狠地过了一把戏瘾。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照相机,未能把青春帅气的影像留下。
我在九江专区采茶剧团工作了7年,恪尽职守,夜夜挑灯,从改编到创作,加上与同事合作的剧目,完成了7部大戏。初学编剧时,我对于“戏”不是很懂,全凭一股子劲头写作,唱词虽美,但“戏”不够。后来慢慢才弄明白,人物个性之间发生冲突,擦出的火花,叫戏。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长江中游小孤山与澎浪矶的爱情传说,我编写的《小姑与彭郎》像一根红丝线,牵成了一段姻缘。1962年春节期间,该剧在九江剧院演出后数日,文友姚先生来找我,向我要一份剧本。我问谁要?他做了一个鬼脸,笑着说,前天晚上,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个女学生看了这个戏,想找原剧本看看。女学生,中文系……这六个字似乎击中了我某根神经。刹那间,我的脑海中突然浮出一点预感,难道是命运中的所谓伊人……恍惚间,我给出了剧本。人生如戏,几年后,那个女学生竟成了我的妻子。我和她因文学结缘,白头偕老,用生命书写了一出漫长的、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戏曲。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