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隐形杀手”:关于中暑,这些救命知识你必须知道

7月31日 19时 阅读 30452

烈日当空,有人突然头晕目眩、面色潮红,随即倒地不起——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每年夏季都在建筑工地、运动场甚至普通街道上真实上演的中暑悲剧。2022年南京某建筑工地,一位45岁的钢筋工因在高温下连续工作6小时不幸中暑身亡;2023年杭州马拉松比赛中,一位业余跑者因忽视早期中暑症状导致热射病,经抢救才脱离危险。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提醒我们:中暑绝非简单的“天气太热不舒服”,而是可能致命的急症。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这个夏日“隐形杀手”,掌握科学预防和急救方法,让您和家人安全度过炎炎夏日。

image.png

一、中暑:身体散热机制崩溃的危急状态

人体如同一台精密的空调,当下丘脑感知体温升高时,会通过汗液蒸发和皮肤血管扩张来散热,维持37℃左右的恒温。但当环境温度超过32℃、湿度大于60%时,这套散热系统就会逐步失效。此时核心体温开始攀升,当超过40℃时,细胞蛋白质开始变性,就像鸡蛋被煮熟一样,引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上将中暑分为三个阶段:

•先兆中暑:体温<38℃,出现口渴、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轻度中暑:体温38-40℃,伴随面色潮红、恶心呕吐、脉搏加快

•重度中暑(热射病):体温>40℃,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6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典型中暑”,常见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体质较弱人群。他们可能只是静坐在通风不良的房间内,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而悄然中暑。2021年上海某社区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人夏季中暑发生率是年轻人的3倍,且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image.png

二、六大高危场景:您可能忽略的中暑风险

•密闭车厢:阳光直射下,车内温度10分钟可达50℃。家长短暂离开时把儿童锁在车内导致的悲剧屡见报端。

•高强度运动:足球运动员、马拉松爱好者等易发生“劳力型中暑”,因剧烈产热超出散热能力。

•特殊职业暴露: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连续户外作业者,研究显示午后1-3点中暑风险是早晨的7倍。

•湿热环境作业:厨房、锅炉房等高温高湿环境,即使温度不高也易中暑。

•药物影响:服用抗组胺药、利尿剂等会影响排汗功能,某些抗抑郁药会干扰体温调节。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易脱水,高血压患者血管调节能力差,肥胖者皮下脂肪影响散热。

image.png

三、急救四步法:黄金30分钟决定生死

发现中暑患者时,请立即执行以下步骤:

转移: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注意避免粗暴搬动加重循环衰竭。

降温:

•用冷水(非冰水)喷洒或擦拭全身

•颈侧、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

•扇风促进蒸发散热

•目标是10-4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38.5℃

补液:清醒者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料(每500ml水+1.5g盐),意识不清者禁止喂水。

送医: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就医,因可能出现迟发性器官损伤。出现抽搐、昏迷立即呼叫120。

特别注意两个误区:

•不要用酒精擦拭,可能引起中毒或寒战产热

•不要服用退热药,对中暑无效且可能损伤肝脏

四、科学预防:打造个人防暑体系

环境管理:

•室内保持通风,使用空调时温度设定26-28℃

•室外活动避开10-16点高温时段

•使用湿帘、遮阳网等降温设施

衣着选择:

•浅色透气衣物

•防晒帽选择UPF50+产品

•户外工作者建议穿戴冷却背心

科学补水:

•每小时主动补充200-300ml含电解质饮料

•观察尿液颜色,理想状态是淡柠檬色

•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纯净水导致电解质紊乱

特殊人群防护:

•老年人每日称体重,体重下降3%提示脱水

•慢性病患者咨询医生调整夏季用药方案

•婴幼儿外出配备便携小风扇和喷雾瓶

营养调节:

•增加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摄入

•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

•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增加代谢负担

中暑防治是典型的“知易行难”健康课题。当我们了解了所有科学原理和防护措施后,真正的挑战在于日常坚持。这个夏天,请把本文的要点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年迈的父母检查居室通风情况,提醒户外工作的家人携带盐水瓶,在车内放置破窗器等应急工具。毕竟,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高温日益频繁的今天,防暑知识不仅是生活常识,更是必备的生存技能。您今天分享的这篇科普,或许明天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来源: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 吴菲菲)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