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精准化服务,九江架起家门口就业“连心桥”

7月31日 19时 阅读 30664

在江西生益科技有限公司的产线上,新入职的20名操作工正在熟练工作,公司相关负责人眉头舒展:“业务扩张急需用人时,当地5+2就业之家通过智能匹配推荐50多名人才,还通过小程序接收到近百人投递的简历,真是解决了我们燃眉之急!”

赢得企业的点赞,归功于近年来我市铺就的立体化就业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890个5+2就业之家并投入使用,形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企业和群众“家门口”。近年来,我市锚定“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通过打造智慧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施产业人才精准培育计划、深化供需匹配机制等举措,为劳动者铺就“好就业、就好业”的康庄大道。

织密服务网络 筑牢公共就业“基础盘”

每周五,在市本级就业之家的常态化招聘会成了求职者线下求职的不二之选。“我就是通过周五下午的招聘会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今天带着同学再来逛逛。”作为应届毕业生的陈萤错过了大学生招聘的高峰季,好在通过市本级就业之家的常态化招聘会,找到了一份家门口的工作。“本来回到九江,觉得找工作太渺茫了,那时候各种招聘会都结束了,没想到每周还有固定的招聘会!”

来自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全市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777场,参与企业1.06万家次,提供岗位16.41万余个次。每周五,市本级、瑞昌市就业之家定期举办招聘会;每周六上午,浔阳区在人才市场固定召开招聘会;修水县和庐山市,则在每月的月中组织专场招聘会对接企业和求职者。

从“人找岗”到“岗找人”,一直以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打造5+2就业之家服务网点,以890个就业之家为支点,撬动就业服务质效跃升,实现就业服务无死角。同时,以数字赋能提升服务,全力推广“江西就业之家”小程序。截至目前,1.1万余家企业注册使用该系统,累计发布岗位信息4.75万个次,累计服务招聘57.11万人次。

破解结构性矛盾 打造人才培育“新引擎”

在经开区TCL空调器工厂的智能仓库里,产品通过自动化系统高效进出;江西科翔电子科技的中央大屏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这些场景,反映的是我市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的转型浪潮。面对制造业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为适应产业需求变化,如何破解企业用工难题?就业部门打出了一套“产业转型+技能提升”组合拳。

我市创新推行“企业下单、机构接单、劳动者点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充分发挥职业培训提技能、促就业、增收入的重要作用。近三年来,九江先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4.96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达1.12亿元,为45家企业培养工学一体化人才4641人,直接促成就业人数1145人,实现了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同时,针对高校毕业生开发多层次见习岗位,吸纳见习学员2018名,为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的平稳过渡筑牢根基。

深化供需匹配 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

一部手机,一场直播,颠覆了传统的求职方式。在修水县5+2就业之家直播间,主播带网友“云探厂”,向网友们展示整洁的车间、舒适的宿舍,实时解答薪酬福利问题。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就业部门借助用户基数大、群体年轻的新兴社交软件,创新开展“直播带岗”“入企探厂”活动,引领就业服务迈向云端化、精准化新模式,构建双赢新格局。

从“线下跑”到“云上选”,2025年春风行动期间,全市累计组织直播带岗活动1012场,其中“入企探厂”直播78次,联动2983家企业提供5.7万个岗位,实现互动达225.88万人次以上。在濂溪区,每周五的直播带岗专场成为求职者的“云端约会”,单场浏览人次破万。

面对人才缺口,我市利用跨区域协作机制打破地理隔阂,与福建、广东、湖北等地建立劳务协作机制,今年春风行动期间开展跨省对接12次,有效拓宽了劳动力供给渠道。

创业金融支持精准滴灌产业需求。针对石化产业链企业创新推出“绿色炼化贷”,以担保增信、额度提升、门槛降低等特点,为33家企业发放贷款1.33亿元。锚定全市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创新推出“九纺创业通”政策性普惠金融产品,有效盘活企业沉睡库存,实现“存货变活钱”,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李杰 九江日报记者 孔颖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