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热叫“小儿夏季热”

7月25日 11时 阅读 29762

夏季热是废话,但小儿夏季热要注意,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因为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所导致的。

图片

如何评估

1.准确测量体温

腋温≥37.5℃视为发热,家长应避免过度包裹孩子,测量时保持环境通风。

2.观察伴随症状

危险信号:持续嗜睡、抽搐、呼吸急促、皮肤紫癜、呕吐不止、尿量明显减少、前囟膨隆(婴儿)等,需立即就医。

普通症状:流涕、咳嗽、腹泻等可能提示病毒感染(如感冒、手足口病等)。

图片

处理方式

1.物理降温

温水擦拭: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避开胸腹和脚心。

调节环境:保持室温24℃~26℃,避免直吹空调或风扇。

避免错误方法:禁用酒精擦浴、冰敷(可能引发寒战)。

2.药物退热

适用情况:体温≥38.5℃或孩子明显不适时。

推荐药物: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以上可用,间隔4~6小时);布洛芬(6个月以上可用,间隔6~8小时)

注意: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或遵医嘱用药

3.补液防脱水

①少量多次喂水、口服补液盐(ORS)、母乳或稀释果汁。

②观察尿色:若深黄或尿量减少,需增加补液。

图片

以下三点必须就医

图片

图片

1.年龄相关风险:

≤3个月婴儿发热;

3-6个月体温≥38.5℃。

2.持续时间:发热>24小时(婴幼儿)或>72小时(较大儿童)。

3.其他情况:

热性惊厥(首次发作或持续>5分钟);

退热后仍精神差、皮疹、颈部僵硬;

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免疫缺陷)。

预防与日常护理

减少中暑风险: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穿透气衣物,及时补充水分。

警惕传染病: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处。

庭备药:备齐退热药、补液盐、体温计,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

①捂汗退烧:可能引发高热惊厥。

②滥用抗生素:多数夏季发热为病毒性,抗生素无效。

③依赖退热贴:仅局部降温,效果有限。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