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时指尖滑过颈部
突然触到一个陌生的小硬块
先别慌!
这可能是身体发送的重要信号
颈部作为连接大脑与躯干的“生命通道”
藏着许多健康秘密
哪些是虚惊一场
哪些必须火速就医
咱们来一起自查下吧
警报拉响!
哪些肿块要高度警惕?
当摸到颈部肿块,请留心这几个危险信号!
“沉默的硬汉”
不痛不痒、质地偏硬(像额头硬度),按压时感觉固定不移。
“固执的生长者”
肿块持续增大,几周内肉眼可见膨胀。
“身份不明”
没有感冒发烧、牙疼喉咙痛等明显诱因。
“位置可疑”
尤其位于锁骨上方深窝处。
“坏搭档”
伴随声音嘶哑(超过2周)、吞咽卡噎感、痰中带血丝、耳鸣耳闷、体重莫名下降。
遇到以上情况
请务必在2周内就医!
这可能是身体敲响的警钟
先来搞清楚
这些肿块究竟是谁?
颈部肿块家族成员复杂,常见这几类:
炎症军团——“来得快,去得也快”
急性淋巴结炎
最常见!就像身体的“烽火台”,当咽喉发炎(如扁桃体炎、牙龈肿痛)、头皮长疖子甚至感冒时,附近的淋巴结就会肿大“报警”。
特点:触痛明显、偏软、可滑动,常伴发烧喉咙痛。消炎后多迅速消退。
慢性淋巴结炎
低烈度“战事”持续(如慢性扁桃体炎、龋齿),淋巴结长期轻度肿大,质地稍韧,压痛轻。
结核性淋巴结炎
较少见但需警惕。肿块成串、进展慢、可能破溃流脓形成瘘管,常伴低热盗汗。
先天“遗迹”——“与生俱来的小麻烦”
甲状舌管囊肿
胚胎发育“通道”残留。位于颈正中线(喉结上方多见),光滑圆润如鹌鹑蛋,吞咽时会“害羞”地上下一动。感染时会红肿疼痛。
鳃裂囊肿
胚胎期“鱼鳃”结构残留。多在颈侧上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光滑柔软的包块,挤压时可能溢出豆渣样物。易反复感染发炎。
肿瘤家族——“需专业鉴别的重点对象”
转移癌(头号警惕对象!)
成年颈部无痛硬块,很有可能是癌细胞从“原发灶”转移至淋巴结!原发灶常“藏”在:
👉鼻咽部:江西、广东等地区高发,EB病毒相关,常伴涕血、耳闷。
👉口腔/咽喉:长期吸烟饮酒者高危,可能伴口腔溃疡不愈、咽痛、声嘶。
👉甲状腺:甲状腺癌常转移至颈部淋巴结。
👉更远处:锁骨上窝肿块,警惕肺、胃、食道等癌转移。
甲状腺肿瘤
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多数甲状腺结节为良性腺瘤,但需甄别恶性甲状腺癌。
唾液腺肿瘤
腮腺(耳垂下方/前方)、颌下腺(下颌角下方)是好发部位。肿块固定、质硬需警惕恶性可能。
淋巴瘤
全身性血液肿瘤,可表现为颈部多发、无痛性肿块,质地如橡皮,可能伴发热盗汗消瘦。
破案来了~
如何查明我的肿块身份?
“望闻问切”
👉详细询问:肿块何时出现?变化速度?有无疼痛?伴随症状(咽痛?声嘶?发烧?体重?)?
👉精准触诊:感受位置、大小、数量、硬度、活动度、压痛、波动感。
影像“透视眼”
👉超声检查:首选利器!无辐射、价廉,辨别肿块是实性、囊性(充满液体)还是混合性,评估血流与血管关系,引导穿刺。
👉CT/MRI:看清肿块深层结构、范围,寻找隐蔽原发灶或评估转移情况。
内窥“深喉镜”
👉鼻咽喉镜:深入鼻腔、鼻咽、喉咙、声带区域,查找可疑的原发肿瘤。
病理“金标准”
👉细针穿刺活检(FNAB):像打针一样,用细针抽取少量细胞,显微镜下看“真面目”,创伤极小,是明确肿块性质的关键步骤!
👉必要时手术切取部分或全部肿块送病理检查。
自检与就医指南
来啦!请收好~
每月1分钟自检术(洗澡时最佳)
👉抬头:充分暴露颈部。
👉触摸锁骨上窝:用指腹(非指尖)轻柔按压锁骨上方凹陷处。
👉滑动触诊颈侧:沿胸锁乳突肌(转头时明显突起的那条肌肉)前缘,从耳后滑向锁骨。
👉检查颈前区:轻轻触摸甲状腺区域(喉结下方两侧),做吞咽动作感受有无随吞咽移动的肿块。
👉对比双侧:注意两侧是否对称。
黄金就医法则
👉发现无痛、质硬、进行性增大、固定的颈部肿块,2周内就诊!
👉肿块持续存在超过1个月,即使不痛不痒,也要看医生。
👉伴随声音嘶哑超过2周、吞咽困难、痰中带血、鼻塞鼻血、耳鸣耳闷、体重锐减等症状,立即就医!
记住
颈部肿块≠癌症!
炎症和先天性问题更常见
但早发现、早诊断是战胜任何疾病
(包括癌症)的最大法宝
请把这份“颈部健康密码”分享给身边人
让隐匿的信号无处遁形!
科普专家
(来源: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吴雪倩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