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DROGEN
ENERGY
清洁能源 保护环境
氢气(Hydrogen Gas)是由氢元素构成的双原子分子单质。它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清洁环保的能源载体(氢能)。
氢气由最轻的元素——氢元素组成,具有很多特殊的物理特性(见表1)。
表1 氢气物理特性
气态氢气密度较低,不到空气密度的1/14,这使得氢气在空气中具有很大的浮力和极快的扩散速度,不易聚集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
氢气的沸点为-252.9℃,是沸点第二低的气体,比氮气的沸点(-195.8℃)低57.1℃,这给液氢制备与储运技术带来很大挑战。
氢气无色、无味、无臭、无毒,对人体无害,摄入少量氢气可能有一定的医疗作用,但吸入过量氢气会有窒息的风险。
另外,氢气在常温下具有节流膨胀升温特性,在-78.15℃(195K)以下才具有节流膨胀降温特性,因此液氢制备需要先进行预冷处理,再进行节流膨胀。
在上述特性之外,高压氢气还可能使金属材料发生氢脆而失效,这要求临氢金属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必须经过充分验证和测试,确保临氢材料的氢相容性符合服役要求。
氢能的核心特征
HYDROGEN ENERGY
能量密度高
氢气的低位热值高达120 MJ/kg,是天然气的2.6倍、汽油的2.8倍、标准煤的4.1倍,在能量密度要求高的领域(如客车、重卡、轮船、无人机、飞机等)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零碳排放
氢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纯净水,几乎没有副反应,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是零碳清洁能源的典型代表。而且,氢气与空气可以在电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以免高温燃烧反应产生NOx排放。
燃烧性能好
氢气燃烧特性(见表2)。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极限为4-75%VOL(体积分数),燃烧浓度范围宽、燃烧稳定性好;另一方面,涉氢场所应严格控制空气中的氢气浓度,确保用氢安全。氢气火焰传播速度超过2.7m/s,是汽油的7倍以上,淬熄距离0.64mm,仅为汽油的1/3,燃烧速度快、燃烧充分;另一方面,氢内燃机容易出现异常燃烧现象,需要做针对性优化。
表2 氢气燃烧特性
含能体能源
氢能属于含能体能源,可以通过电解水反应,将弃风、弃光等过剩新能源电力转化为氢气化学能,后续还可进一步转化为氨、甲醇、燃油等便于储运的氢气衍生物。
应用场景多样
氢电互补:氢气和氢气衍生物的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交通、化工、冶金、发电、建筑热电联供等多种应用场景。氢能与电能协同发展,共同构建终端能源消费主体,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解决新能源电力供需时空错配问题。
氢能来源与分类
HYDROGEN ENERGY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利用其他能源制取。根据氢气的制取方式和碳排放强度,将氢气分为三类:
“灰氢”(Gray Hydrogen)
利用传统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通过气化、重整等反应制取的氢气,制备过程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不属于绿色可再生能源。目前“灰氢”占全球氢气产量的95%,生产成本较低,但碳排放强度大。
“蓝氢”(Blue Hydrogen)
在“灰氢”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应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制取的氢气,可减少90%左右的碳排放。目前CCUS技术成熟度低、未经大规模示范验证,导致“蓝氢”生产成本远高于“灰氢”。“蓝氢”被看作是氢能行业绿色转型的中间方案。
“绿氢”(Green Hydrogen)
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水电等)通过电解水反应制取的氢气,制备过程没有碳排放。目前“绿氢”生产成本较高,是煤制氢成本的2倍左右。但是,随着电力制氢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能源发电成本的不断下行,“绿氢”在未来有望成为氢能的主要来源。绿氢与绿电协同耦合,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终极方案。
HYDROGEN ENERGY
氢能产业展望
HYDROGEN ENERGY
应用场景广泛
GREEN HYDROGEN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已形成上游制氢、中游储运和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体系。近年来,国产技术成熟度显著提升,在电解水制氢、高压氢气储运、液氢制备与储运、氢气管网、氢燃料电池车、家用氢能、柔性合成氨、氢基绿色燃料等诸多领域,广泛开展工程示范应用。截至2024年底,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28000辆,居全球第二,建成加氢站超过500座,居全球第一。
经测算,2030年我国绿氢供应成本有望快速下降至12-15元/kg,将具有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预计到206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占比将达到12-15%,能源消费规模仅次于电能,形成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的氢能产业。
全产业链专业平台公司
氢能产业的发展与电力密不可分。作为我国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家队和排头兵,中国能建早在2011年就开始对氢能进行前瞻研究;2021年率先发布了《中国能建践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明确提出要推动氢能等相关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2022年,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作为中国能建境内外氢能源相关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的实施主体,以及中国能建氢能业务投建营一体化平台、产业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应用平台,在建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创新程度最高的氢能示范工程。
中国能建充分发挥电力领域的传统优势,结合可再生能源制氢方面的良好基础,全力推进氢能业务发展,正成长为中国“氢能经济”的先锋力量。
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80万吨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
WORLD EARTH DAY
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载体,是人类社会能源转型的战略支柱。蓬勃发展的氢能产业,正通过政策赋能、科技创新、装备升级和规模化应用等措施,系统破解绿氢生产成本高、储运技术瓶颈等难题。氢能将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来源:中国能源研究会)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