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植物园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植物引种驯化、种质资源保存、生态修复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九江学院以科技小院为支点,组织高层次科研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助力乡村产业升级,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农业服务生态……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决策部署,聚焦我市“三大攻坚行动”目标任务,深入实施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努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市科技工作呈现向上向好发展态势。
研发投入攻坚成效显著 科技企业培育持续发力
全社会研发投入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标志,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市本级统筹新增610万元,总计安排1110万元专项经费对研发投入进行奖补,并通过“揭榜挂帅”、研发投入专项等,撬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在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下,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填报数保持增长势头,截至今年3月10日,全市规上企业、高校(含附属医院)、科研机构、军工保密单位、纳统三甲医院共计填报112.64亿元,比上年度填报金额97.68亿元增长15%。
为落实省、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工作部署,市科技局联合市税务、财政、市监三部门制定出台了《九江市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继续安排不少于45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培育引导,深入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孵化育苗、协同护苗、精准扶苗、定点壮苗”四大行动,落实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培训辅导、建立培育系统、开展专项辅导、共同审核推荐等措施。截至6月10日,已推荐申报2025年江西省第一批高企254家。
科创平台建设加速推进 科技人才引育成果丰硕
高能级科创平台往往能带来一批创新人才和团队,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产生“裂变效应”。一直以来,我市大力培育各类创新载体,在去年落地建设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哈工大)九江分中心、船舶结构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哈工程)武宁基地,以及11家省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今年,市一医院与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共建“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神经损伤精准治疗联合实验”、永修县与杭州师范大学共建“有机硅化学与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九江分中心”;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技术研究院获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今年,我市拟培育认定市级科创平台载体85家。在加速推进科创平台建设的同时,今年以来,我市科技系统共组织推荐申报国家、省级人才和团队项目180多项;受理申报市级“人才(研发)飞地”19家,并将对其中14家开展实地考察。
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 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应用的关键环节,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我市深入落实《九江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累计兑现科技成果转化奖补资金133项243万元。同时,加强前期培育和申报辅导,共推荐23项成果申报省科技奖,其中主持或参与的6项成果有望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我市积极落实全省“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部署,加快推进与湖北技交所合作共建九江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今年以来组织开展“技转专家企业行”“科技企业高校行”活动4期,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34项、高校优质成果38项,精准匹配和推送科技成果103项,推动了“科技成果有组织的转化”。
激活创新发展动力需要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通过制定市领导领衔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平台基地规范化管理方案,抓好改革事项推进落实;市科技局制定《科技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九江市科技助力农业产业化“四大攻坚”行动2025年工作计划》,深化与卫健、市监、农业农村等部门“科技+”合作。同时,我市不断加快科技金融发展,今年1-5月份,“科贷通”为全市106家科技企业提供贷款融资3.81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我市科技部门正全力以赴抓好各项重点科技创新工作,切实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能,不断开创九江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九江日报记者 陈芳)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