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地方剧种进景区!江西庐山西河戏新演绎

6月30日 10时 阅读 30546

“驾座洛阳,万民乐安康……”6月22日,江西九江庐山市老年大学的戏曲课堂里,程月华正耐心指导戏剧班学员学唱西河戏经典剧目《罗成降唐》。

西河戏代表性传承人在整理服饰道具。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黎明 摄

近年来,庐山市总结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经验成果,并融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将西河戏变为旅游产品,挖掘非遗的时代价值,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传承发展,古韵唱出新声

西河戏又称星子戏,是清代中晚期形成于庐山南麓的古老地方剧种,流行于鄱阳湖及周边地区。它以儒释道文化和便利的水运交通为基础,吸收外来戏剧元素,逐渐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由于传统戏曲年轻人参与度低,观众逐渐减少,西河戏被当地政府列为濒危剧种保护扶持项目。

“庐山市通过组织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现场教学,鼓励创作优秀剧本,培养更多西河戏传承人。”庐山市文化馆馆长刘峰介绍,该市成立了西河戏保护发展研究协会,由程月华担任会长,致力于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开展培训等。

在蛟塘镇,浓厚的西河戏演出氛围,孕育出众多知名演员。该镇大力支持各村成立表演团队,形成“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文化发展模式。如今,庐山市拥有十余支西河戏表演团队,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2人、市级41人。

77岁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程光华已培养多名弟子,他们如今都是剧团的中坚力量。每年7月,庐山市举办西河戏选拔赛,发掘民间唱戏高手。至今,该市西河戏人才库,已录入90多人。

83岁的程家训是西河戏第六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让西河戏焕发生机,他和其他演员经常走进老年大学、中小学开展示范教学,还举办交流活动。

融入文旅,推动乡风文明

为让这一地域文化符号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庐山市积极推动西河戏融入文旅空间。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时空限制,独特的唱腔与山水风光交融,让游客享受全新的视听盛宴。

每逢节假日,在庐山秀峰景区,传统剧目《杨七娘战柴明》和新编剧目《振兴乡村》轮番上演,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高亢激越,婉转缠绵。这样的活动丰富了游玩体验,希望多办。”来自武汉的游客曾女士观看演出后赞叹。

程月华介绍,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庆节等重要节点,西河戏在景区、书院等地展演,还通过研学等形式,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该市剧团的商演节目中,有上百个完整剧目,其中自创的就有60多个。

庐山市文化馆的送戏下乡小分队,也成为传播西河戏的重要力量。他们打破常规,深入乡镇一线,让群众“点单”看戏。

由退休干部、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组成的文化志愿者们深入一线采风,积极收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改编了西河戏《四知太守》等一批脍炙人口的节目,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每到一处,精彩的演出都让观众大呼过瘾,拍手称赞。

此外,西河戏还在移风易俗中发挥作用,庐山市通过将家风家训、反诈等题材搬上西河戏舞台,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成为推动乡风文明的重要力量。

通过参与戏剧展演、创新剧本内容,西河戏登上现代化剧场,不仅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更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