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里湖新区第一小学黄梓萱的日记本上,她在扉页上曾写下这句话:“我要做一粒种子,在科技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更要成为一束光,照亮更多人的诗与远方。”
黄梓萱对科学的探索来自婴幼儿时期。当2岁半的她,看到磁力片因为磁性紧紧相吸,看到简易电路闭合时的瞬间亮光,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疑问和好奇。在父母的引导下,黄梓萱的科学启蒙之门被开启。
幼儿园时期,黄梓萱用乐高积木搭建的“自动浇花装置”成为班级科技角的热门展品;小学三年级,黄梓萱设计的“语音控制台灯”让全家人惊叹不已;疫情期间,黄梓萱自学科学知识设计的“无接触式电梯按键装置”被社区物业采纳,成为邻里交口称赞的“防疫小卫士”。如今,她已能独立编程操控智能机器人完成复杂指令。尽管课业繁忙,她仍坚持每周参加学而思科学创新课程,跟着老师,一起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创作。
黄梓萱坚信,真正的科技精神,是让知识走出书本、让创意照进现实。在黄梓萱家的阳台上,她开辟出一块“太空种子试验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精确记录着湿度、光照对种苗的影响,这是她观察植物生长的科学园地,也是培养责任心的实践课堂。
“学好科学,利用科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在黄梓萱看来,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让身边人感受科技的温度。所以,她利用废旧零件改造出一个自动按摩靠垫,送给自己的老外婆,这让常年腰疼的老外婆开心又感动。
11岁的年纪,3000多个日夜的坚持,37项熠熠生辉的荣誉见证着黄梓萱的科学之路。
省级人工智能赛事中斩获了“最佳模型设计”奖,市级机器人技能竞赛一等奖……面对赞誉,这个热衷科学的少女始终保持清醒:“奖状只是成长路上的小石子,真正的勋章应该刻在服务他人的实践中。”
(九江日报记者 孔颖)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