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守护老人晚年!来认识九江这群可爱的人

5月22日 18时 阅读 31976

在九江经开区滨兴街道向湖社区有一支志愿者团队,志愿者不仅有20余岁的青年,还有90岁的耄耋老人,用近三年时间编织起一张“银龄守护网”,他们就是浔城志愿者团队。他们以“精神陪伴+实践服务”为核心理念,既深入敬老院为老人修剪指甲、疏导心灵,又奔赴偏远乡镇开展长期关爱,更将服务延伸至家庭矛盾调解与青少年孝道教育。这支36人的队伍,用跨越代际的爱心传承,让“老有所依”的温暖图景在浔城大地徐徐展开。

浔城志愿者团队会长陈柏柳介绍,团队成立于2022年,于2025年正式注册。最初由一群“跟着其他组织做公益”的爱心人士组成,目前已有36人注册。“人越聚越多,就想有个自己的‘家’,方便长期做事。”陈柏柳说。

90岁的胡菊香奶奶是最年长的志愿者,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她以“回馈社会”为信念,每周随队前往敬老院为同龄人梳头、唱老歌。胡奶奶虽听不清旁人说话,却能熟练地为其他老人梳头、哼唱老歌。在她的感染下,像她这样的“银发志愿者”在浔城志愿者团队还有好几位。“年轻人开车载我们去乡下,我们教他们跟老人沟通。”这种“双向成长”的团队文化,让“90后”与“90岁”银发族成为服务搭档。

“很多老人缺的不是衣食,是被‘看见’的感觉。”副会长黄平江表示,团队在敬老院的服务除了理发、剪指甲,更注重精神陪伴与心灵疏导。在永安乡敬老院,曾有位“拒人千里”的独居老人:护工敲门会被骂,房门常年紧闭。黄平江多次尝试和他沟通,最终用一句“大叔,我们是来听您讲故事的”敲开了老人的心房。从最初抗拒理发,到后来主动倾诉人生经历,老人临别说:“下次你们什么时候来?”

“做临终关怀时,我们常说‘厚养薄葬’,陪老人聊生命、聊牵挂,比送多少东西都重要。”黄平江说,团队还会组织老人包饺子、擀面条,用“动手实践”打破隔阂,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针对市区与乡镇养老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团队主动将服务重心投向偏远地区。“市区敬老院常有人去,但乡镇老人更缺陪伴。”陈柏柳表示,他们计划与乡镇敬老院建立长期互动,同时,团队将服务边界扩展至家庭与青少年,针对年轻人沉迷网络、亲子沟通匮乏等问题,主动开展“孝道教育”亲子活动,传递家庭温情。

从曾在北京从事公益的黄平江返乡加入团队,将一线城市志愿服务理念注入乡土;到胡九香奶奶的女儿、孙子孙女相继成为志愿者,形成“全家公益”的美谈。正如团队理念所言:“受惠于国家,当回馈于社会。”这群浔城“夕阳守护人”,正如同依城东去的长江水,以细水长流的温情,让爱与温暖在岁月中奔涌不息。

(九江日报记者 余超 文/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