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九江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现场机械轰鸣,“两湖”综合治理工程调蓄池及雨水循环中心建设进入最后冲刺。目前工程总体进度达95%,主体结构全面完工,计划6月30日正式投用。这一兼具生态治理与文化传承的民生工程,将为市民带来“水清岸绿、文脉可触”的双重获得感。
在甘棠湖南岸,占地1.2万平方米的民俗园雏形初现。施工围挡内,湖口草龙造型的景观长廊昂首欲飞,全丰花灯、瑞昌剪纸等非遗元素巧妙融入亭台楼阁。项目负责人夏阳介绍:“原有民俗园内新增和升级了其他景观节点。”记者注意到,现在仿古建筑风格的设备管理用房与不远处的南湖公园休憩平台遥相呼应,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延续文化风貌。
市民王女士驻足工地外围效果图前感慨:“以前常来民俗园散步,改造后既能怀旧又能带孩子感受传统文化。”据悉,目前景观绿化已完成70%。
地面之下,7万立方米的调蓄池与日处理3万立方米的雨水循环中心构成治水“心脏”。工程采用“雨污分流、分级处理”模式:初期雨水经调蓄池沉淀后,通过多效沉淀池、高效沉淀池、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处理达地表准Ⅳ类水标准,回补“两湖”;生活污水则通过专管输送至老鹳塘污水处理厂。
“过去汛期雨水裹挟污染物直排入湖,现在相当于给‘两湖’装上‘净水器’。”施工技术员指着地下16米深的调蓄池解释。目前地下设备安装完成85%,5月底至6月底,将启动设备单调联调工作。
在施工现场的最后30米支护桩破除作业面,6台破碎机同时轰鸣,夜班工人头灯如星点闪烁。项目组“五一”期间全员在岗,150余名建设者实行三班倒,单日破除混凝土量达300立方米。“既要抢进度,更要保安全。”夏阳介绍说。暮色中的工地,民俗园仿古屋檐已亮起试灯。当机械轰鸣归于平静,这里将奏响生态与人文的和谐乐章。
(九江日报记者 周慧超 文/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