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江畔的弄堂里,一位操着江西口音的理发师傅用36年时光,在方寸理发椅间书写了一段跨越千里的党员担当。他,就是九江市彭泽县驻上海流动党员徐平南,一位用推剪传递温暖的“平民雷锋”。
图为徐平南本人
一把推剪闯浦江。1989年深秋,26岁的徐平南背着褪色的木制剃头箱踏上北上的绿皮火车。这个曾在彭泽乡间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怀揣着对“上海滩”的向往,在浦东新区租下20平米的店面。每天凌晨五点,当外滩海关钟声未响,他已将“徐记理发”的招牌擦得锃亮。从最初只会理“板寸头”的乡间手艺,到娴熟掌握海派时尚发型,他用江西老表的倔劲,在十里洋场扎下了根。
图为徐平南(曾用名:徐萍銮)1992年荣获香港花都国际美容学院毕业证书
半生践行雷锋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徐平南时刻谨记“党员身份不是挂在墙上的,是刻在心里的”,始终致力于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化作推剪下的温情。在黄浦江畔的军营里,他是战士们最熟悉的“编外理发师”。自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八一建军节,徐平南风雨无阻地穿梭于上海某部队营区,推剪翻飞间为士兵们修剪出飒爽英姿。二十余年时光流转,营房里的新兵蛋子变成退伍老兵,唯有徐师傅的银推剪始终在镜前闪光。“理完发像换了个人,心里暖烘烘的!”战士们的感慨里,藏着对这位“军营匠人”的深深敬意。在社区街巷中,他是银发族口口相传的“贴心人”。每逢重阳、春节,这个操着江西口音的身影总会背着工具包叩响老人家的门。台风天里他顶风冒雨为独居老人理发,积雪路上他深一脚浅一脚赶往养老院,却始终不收分文。九旬老人攥着他布满老茧的手哽咽:“小徐啊,你比亲儿来得还勤!”
图为徐平南在社区为75岁以上老人无偿理发
图为徐平南在上海某部队营区为士兵无偿理发
流动不褪党旗红。即便在2020年疫情期间,戴着党员徽章的徐平南仍坚持为封闭小区老人提供“无接触理发”。他在流动党员学习笔记中写道:“党员流动,初心不流;阵地可变,信念不变。”如今,他的理发店已成为沪浔“红色驿站”,36年来他为军人、75岁以上老人义务理发超过1.2万人次,磨秃了21把推剪。
图为疫情期间,徐平南与其夫人在小区为居民无偿理发
彭泽县驻上海流动党员党委书记江守富评价:“徐平南同志用一把推剪架起了沪赣连心桥,展现了新时代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的先锋本色。”这位即将年满62岁的老党员,依然每天清晨准时推开店门——木箱里那把磨得发亮的推剪,仍在续写着属于平凡党员的温暖传奇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