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道的仙源古刹
■ 谢飞鹏
武宁有座名山,叫辽山。辽山里面有个小村,叫辽里。辽里有条古茶道,叫潭芜古道。潭芜古道上有座千年古寺,叫仙源古刹。
仙源古刹原名金山寺,位于潭芜古道上的相空洞。据《仙源古刹重建碑记》记载:“寺始建于唐天佑四年(907年)。明嘉靖年间,湖北一手和尚汉池法师途经古刹,将竹手杖弃插于山间,次年再临,竹手杖已成翠竹,故发心化缘重建仙源古刹。”
当地流传,汉池法师云游到相空洞,看到这里峰如凤立,三面环水,溪若龙游,中间一处平整有如莲花宝座,不由惊叹风水之绝。他停下打坐,凝神入定后,仿佛听到凤凰啼鸣。这是修建寺庙的绝佳之地,金山寺却被毁掉,汉池法师深感惋惜。离开时,他将竹杖插在那里作为标记。第二年,汉池法师再次来到相空洞,发现竹杖竟然生根发叶,长成了一棵青青翠竹。这根竹杖跟随他多年,早已干枯,能在这里长成竹子,不仅因为这里的风水好,也跟他有机缘。汉池法师当即立下宏愿,要广为化缘,重修寺庙。
重修寺庙,谈何容易。他人地生疏,只能回到湖北化缘。家乡的人不相信他能重建寺庙,为表决心,汉池法师剁下自己手掌为证。人们被他感动,最终募足善款,重建寺庙,并将寺庙也改为仙源古刹。因为剁掉一只手掌,汉池法师被人称为一手和尚。
清乾隆二十年《武宁县志》却是这样记载的:“仙源寺在相空洞,明嘉靖间邑人张铢建,雍正间寺僧天印重葺。”《武宁佛教志》记载的则是“明嘉靖年间人张铢重建”。针对这三处记载不一致的情况,笔者推测,仙源古刹(金山寺)可能建于907年,被毁后,汉池法师化缘,张铢募捐,两人共同努力,组织地方力量在金山寺遗址重建仙源古刹。后来天印和尚在其基础上再进行扩建。
在仙源古刹发展史上,天印和尚的作用非常重要。《仙源古刹重建碑记》以及《武宁佛教志》都这样记载:天印(1680年~1749年),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世传人,法讳普聪,字天印,号明玺,俗姓樊,湖北咸宁人。他幼年出家,在九江能仁寺受具足戒。康熙六十年(1721年)八月,天印和尚来到仙源古刹,带领监院慧融,副寺祇园、知岁、庆善,书记绍廉等,建造了殿宇,铸造了大钟,雕塑了佛像,还扩置田地一百余亩。在他主持开创下,仙源古刹香火旺盛,僧众云集。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弟子尊为仙源古刹始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天印禅师圆寂。他的弟子慧融、祇园、庆善秉承师业,继续进行扩建完善。接着,绍廉、觉涛、昌桂时(1760年~1780年)等接续经营创造,仙源古刹香火日益旺盛,达到了鼎盛时期。直到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法坎、法诚先后住持仙源古刹,仍廊舍齐全,僧徒盛众。
古人云:“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天下大势莫不如此,佛家传承也不例外。后来不知是何原因,仙源古刹逐渐衰颓。1941年,侵入武宁的日寇来到这里扫荡,将寺庙烧光,仅剩铁钟及条石雕柱。20世纪60年代,仙源古刹被彻底摧毁。1968年,砖石被当地群众搬去做龙摆尾水库,剩下一片废墟。
如今,在古刹的栗林咀及洞外困岭、腰子岭等处,至今仍保存有和尚墓葬群,安葬的是寺内历代高僧。那些碑石上雕龙镌凤,十分精巧,让人想象当年的壮观以及寺庙的鼎盛。可惜的是,由于没有保护措施,这些墓葬和精美雕刻,引起了盗墓贼的觊觎,遭到严重破坏。原来有128处墓葬,现在只剩下十余处了。
仙源古刹虽然地处深山,因传承不断,在当地颇有影响。1992年,由当地信众发起,在旧址重建佛堂一间。1996年又续建僧房、厨房、饭堂四间。后又将原建佛堂扩建为连五的佛殿,有场地8亩有余。1998年,武宁县委统战部批准仙源古刹为佛教活动场所。
2020年,仙源古刹迎来新的主持——弘一法师再传弟子仁嵩法师。仁嵩法师出家于禅宗七宗之一的祖庭黄龙禅寺,他不仅是得道高僧,还是书法家、诗人。仁嵩法师因考证黄龙四祖灵源惟清长老,多次来到武宁。据当地信众回忆,2000年,仁嵩法师留宿船滩遇缘寺,梦见一位白发老者,赠他一个木盒,笑道“缘至缘至”。他打开木盒,只见一道白光,飞入仙源古刹。仁嵩法师按照梦境,寻访来到仙源古刹。看到庙墙倾危后发下宏愿,要全力修复庙宇。经过多方募化,他在居士、信众的协助下,于2021年10月,耗资40余万元,在旧址上重建了大雄宝殿。宝殿地基高近3米,墙高5.2米,从地基到脊顶高近12米。黄墙红柱、黑瓦飞檐,宝殿风格雄伟庄严,以禅意相融于山水之间,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仁嵩法师和众位居士、信众的努力下,古刹仍在扩建完善中。
日前,笔者到船滩镇辽里村采风,当地人推荐了仙源古刹。仙源古刹位于深山之中,如今修了水泥路,驱车只要十几分钟。重建后,前来膜拜的信众更多了。它的外面是茅铺街,位于武宁通往湖南、湖北的要道之上。当年,从九宫山那边以及武宁县城一线乃至修水三都的客商,都在这里歇脚中转,茅铺街繁荣一时,有着“小汉口”的美称。它的上首是石埂山。客商经相空洞翻过石埂山,便到了湖北。因为山深路远,石埂山也是盗贼出没之处。辽里当地有句口头禅便是,“你去石埂山打劫来吧”。听到这里,笔者不由得想,那些腰缠万贯的客商,经过相空洞时,听到古刹传来的佛语禅音,还会执着于尘世的名利吗?那些抢劫客商的盗贼,听到古刹传来的佛语禅音,心灵会被感化吗?如今,潭芜古茶道早已没有往日繁荣,石埂山也没有了抢劫的盗贼,只有古刹的佛语禅音依旧在相空洞回旋。古道的残存路基,也在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仙源古刹的所在地叫相空洞,不知是机缘还是巧合。我觉得,“相空”二字非常契合佛的宗旨。“色相”是一切物质显现于外可以眼见的形相。佛家讲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看到的“相”,未必就是它的本质。只有参透“相”的迷幻,才能到达“空”的本源。名与利,生与死,执念与透脱,这些都是“相”。如何能达到“空”的境界,既要悟性,更要机缘。
据当地信众讲,在仙源古刹,如果有缘,心静的时候可以听到千人诵经。我是凡夫俗子,也静不下心来,估计难有那份机缘。但这不妨碍我做一个有慈悲情怀的人,不求度人济世,只求心灵安定平和。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