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论语)AI会取代作家吗?

3月21日 19时 阅读 30563


AI会取代作家吗?



■ 邱益莲


2025年开春,最振奋人心的是,DeepSeek横空出世,通用人工智能全新登场,它的惊人的应用功能,简直颠覆了人类的认知。你只要输入指令,AI就能迅速生成你所需要的文档。于是,很多好奇者先是尝试着指挥AI创作,看着生成的作品继而惊呼:太奇妙了,绝对超过了人的写作!随之网上出现一片断言:AI将取代作家!

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就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坦言:AI比我写得好,我将不会再接受媒体采访。两会期间,有位作家委员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他用AI创作出来的剧本,比他创作的要好得多。AI确实也能生成貌似很有文采的文案,像“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清风湿润,茶烟轻扬。重温旧梦,故人已去。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这样的文段。而且不可否认,DeepSeek在写论文时,对文献的检索能力和运用能力,确实胜过很多写作者。在写公文方面,格式和措辞也是很规整的。纵观目前大家用DeepSeek写出来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可以肯定地说,平庸的写手绝对不是它的对手。

那么,是否意味着AI会取代作家的创作?或者说,人类将要进入人工智能写作的时代?在DeepSeek闪亮登场后,备受震惊的人类惊恐不安,纷纷喊着AI写作将会取代作家,甚至不少平庸的写手内心有点惊喜和惊恐。喜的是以前绞尽脑汁无法写出来的作品,如今只要输入指令,即刻就能得到惊艳异常的文案;恐的是,从此自己挤出的牙膏文字可能真的没有了市场。

其实,真正好的作品,机器是无法生产出来的,就像高档衣服、饰品、红木家具,人们还是青睐纯手工制作而不是机器大生产。有人用DeepSeek模仿《滕王阁序》写《九江赋》,输入要求指令:“九江作为长江门户,承载着三千年华夏文明。本文将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长江、庐山、鄱阳湖为地理坐标,串联起陶渊明采菊、周瑜点兵、朱熹讲学等历史画卷。”DeepSeek写的第一段是:“豫章故郡,浔阳新府。襟江带湖控吴楚,倚山枕水望荆扬。物华天宝,控长江之锁钥;人杰地灵,聚匡庐之云霞。烟水亭前,周郎曾观兵燹;柴桑渡口,陶令独爱菊篱。龙开河清,接彭蠡之浩渺;石钟山险,闻金玉之铿锵。”这样的文字,貌似很有文采,读来却让人感觉模仿得生搬硬套,雕琢痕迹明显,毫无生气。

AI写作,不过是按照数据库里已有的故事和词汇进行组合,根本没有创造力可言。就像有个郭某某教授他写了一部关于社会学方面的著作,他在书的扉页介绍自己是当代杰出的社会学家,而这些资料恰好又放在网上。他用AI提问:郭某某在社会学领域的地位。AI回答:他是中国最杰出的社会学家。其实,如果他自己不在群里将与AI的对话放出来,我压根没听过他的大名。如果真是被公认列入“最”之列的学者,多少也会有所耳闻。这说明AI的认知是根据它能检索到的资料做出的判断,它无法像人脑一样灵活机动来判断事物。

文学创作涉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受,个人对外界人事的独特体悟和认知。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都会打着自己生活和情感的独特印记。因此,在用文字表达时,一定是带着创作者的温度和个性的。好的作品是有灵魂的,不只是创作者的灵魂,也是文中所写对象的灵魂。即使是实用类的文章,材料的筛选,语言的选择,结构的安排,也是有温度,有个性的。就像庄子的《逍遥游》,每种动物的语言、做派,都透着庄子的个性和灵魂。面对大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再向南飞时,蜩与学鸠两种小动物见到了,万分不解,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样活灵活现的语言和神态,把无知者的狂妄和自得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傲岸超凡的庄子灵魂也跃然纸上。鲁迅的杂文,只要是读过鲁迅十篇杂文的人,如果把一篇没读过的鲁迅的文章拿过来,将鲁迅的名字掩盖,读者也能八九不离十猜出作者是鲁迅。先生的文字被称为匕首、投枪,就是他的文字总是夹枪带棍,一针见骨,入木三分,嬉笑怒骂,刻骨铭心,深深打着先生个人风格的烙印。

人工智能,不过是人的工具而已,操纵它的始终是人。脱离了人的控制,它不过是冰冷的机器。DeepSeek确实震撼世界,可谓AI的应用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但面对复杂的社会、人生,DeepSeek只能程序化编写脚本,它没有办法去体察、感悟人的复杂,人的善、恶、美、丑并非黑白分明。人的复杂在于他既是有灵魂能思考的人,又是丛林里活跃在树上或山洞里的动物,人性和兽性总是极为巧妙地组合在人的躯体里,什么时候是天使,什么时候是魔鬼,可能只是一念之间。如此复杂细微难以觉察的情感世界,唯有人自己能琢磨,AI是无法精准把握的,因而也就无法写出灵魂深处的独特。AI可以写出大众化的东西,可以根据程序里已储存的记忆进行编码,却无法创作出具有生命气息的文章。

就像有人调侃的一样,再完美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做性伴,但他(她)无法为你生孩子。就像机器不能怀孕创造生命一样,AI写不出有灵魂有生命的东西。电子书刚出现的那会儿,很多貌似有识之士也一度杞人忧天地认为纸质图书会消亡。可是,如今电子阅读风靡全球,纸质书的魅力依然不减。作者们也还是热衷出纸质书,即使花高价买版面依然乐此不疲,而不是选择花费很少就可以出版的电子书。电子书的便利,并不是消灭纸质书的理由,电子书没有能力把纸质书从人们的阅读生活中拔掉。由此看来,AI 时代,根本不需要恐慌它会不会抢夺作家的饭碗,毕竟真正优秀的作品,是要人用灵魂去写作的。

虽然AI不能取代优秀作家,但用好它,让它来挑出错误,补充作品中的不足,也许你在写作的路上可以走得更远。文学是有灵魂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有独特的个性。孕育文学生命的,自然只能由人来怀孕,AI排不出精子卵子。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