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丈量教育温度 特教先锋践初心
新学期伊始,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特殊教育学校门前,党员教师接送林林(化名)等同学的身影成为一道暖流。这名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因父亲智力障碍、祖父母年迈,求学之路几度濒临中断。学校党支部启动“结对帮扶”机制后,每周三次的定点接送服务,不仅让“老师早安”的问候成为晨曦中最美的音符,更让“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穿透了特殊家庭的阴霾。这支由23名党员组成的“护苗先锋队”,三年来累计行程超1.2万公里,用车轮在赣北大地刻写下“零辍学”的教育承诺。
党员志愿服务队接送学生上下学
根系千家解民忧 三为服务筑长城
“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像老槐树的根须,既要向上触摸阳光,更要向下滋养土地。”在学校春季教职工大会上,党支部书记蔡报文以“三为服务”理念为新学期锚定坐标:为在校生构建全纳教育生态,让98%的残障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认证;为毕业生架设就业立交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100%过渡性就业;更为特殊家庭编织保障网络,以每月两次的家校联席会议破解民生难题。这种将党建深度融入特教实践的创新模式,使该校2021年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校为毕业生肖肖(化名)设立学长义务理发工作室
在阳光洗车行工作的毕业生
大爱无疆书答卷 弱有所扶照初心
面对媒体采访时,蔡报文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接送林林等同学看似微小,实则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当我们的特教老师蹲下身系好学生鞋带时,这个动作里饱含着教育公平的温度、专业尊严的高度和党性初心的纯度。”这种情怀正转化为澎湃动力:学校创建的“康复+竞技+生活”三维育人体系,已培养出139名特奥奖牌得主;开发的陶艺、洗车等8门职业课程,让87%毕业生实现自食其力。
常年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代表江西省出征中国第八届残疾人民间足球赛
在长江经济带特殊教育创新论坛的展板上,该校“三为服务”经验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从党员教师背包里的急救药品到实训基地轰鸣的洗车设备,从送教上门记录的600余次家访到特奥赛场响起的139次国歌,柴桑特教人正以“弱有所扶”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红土地上谱写着一曲“尊严无差别,生命共精彩”的时代壮歌。
(侯敏 李训刚)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