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一刻!多学科联动成功救治鱼钩贯穿眼角患儿

2月27日 16时 阅读 31208

2月23日下午,一名4岁男童在九江南湖公园玩耍时,不慎被垂钓者甩出的鱼钩刺入左眼角。家长紧急将患儿送至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后,儿外科、急诊科与消防部门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联合救治。

急速响应 精准预判

患儿抵达急诊科时,鱼钩已深深嵌入了小孩的眼角,情况十分危急。预检护士立即采取伤口保护措施,防止鱼钩二次移位。儿外科团队快速评估发现,鱼钩尖端完全埋入皮下,倒刺像伞骨一样张开卡住组织,传统强行拔出会造成二次撕裂伤。医疗团队当机立断,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联系消防支援。

无震操作 毫米级拆解

消防人员携专业器械抵达后,医疗团队先行采用局部浸润麻醉,确保患儿术中无痛。在医护人员全程固定患儿头部及鱼钩位置的前提下,消防员采用绝缘剪对裸露的球状钩尾进行“零震动”剪切。

图片

鱼钩末端被剪断后,医生立即对伤口进行了细致的消毒处理。在确保伤口周围已经清洁无菌后,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将剩余的鱼钩部分取出。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精细的操作技巧,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成功将鱼钩取出,并立即对伤口进行了缝合处理。


无痛协作 最小代价

在此次救治中,我们勇于突破,联合消防部门,先剪断鱼钩再顺行取出,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替代全身麻醉,不仅成功规避了儿童全麻带来的呼吸风险,更实现了医疗费用的显著降低。治疗全程无须抽血、禁食或住院,极大提升了患儿的治疗体验。术后,医院运用皮下可吸收线进行精细缝合,创口直径控制在2毫米以内,将患儿的痛苦降至最低。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体现了九江妇保对医疗技术的精益求精,更彰显了医院精准医疗的卓越成就,为患儿带来了更加安全、高效、人性化的医疗关怀。


这次惊险救援也为春季儿童户外安全敲响了警钟,特别提醒家长:带儿童在公园、河岸等区域活动时,需警惕钓鱼区、碎石堆、灌木丛等潜在危险区域,建议为儿童佩戴宽边防护帽及防冲击护目镜;若遭遇鱼钩刺伤,切勿自行硬拽,应用干净纱布固定异物并立即就医。




延伸科普:

儿童户外活动风险防控指南

图片

图片


图片

锐器伤害防控

图片

安全距离:远离垂钓区、风筝放飞区至少20米,鱼线甩动半径可达10米以上,需预留双倍缓冲空间

图片

危险识别:教导儿童辨识“禁止靠近”警示牌,警惕地面散落的鱼钩、钉子等金属异物

应急处理:随身携带迷你止血钳,若衣物被钩住可切断鱼线,避免拉扯导致钩体深入


图片

运动防护强化

图片

装备选择:骑行、轮滑时佩戴全包式头盔(通过国标GB24429认证)及护肘护膝,鞋类选择防滑减震款

图片

服装安全:避免连帽衫抽绳、长围巾等易缠绕物品,优先选荧光色衣物提升可见度

图片

环境预判:检查活动场地是否藏有碎石、玻璃碴,潮湿木栈道易引发滑倒


图片

生物侵害预防

图片

昆虫防护:春季草丛活动前喷涂避蚊胺(DEET)成分驱虫剂,检查颈后、袖口等蜱虫易附着部位

过敏管理:花粉高峰期备妥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物,过敏性体质儿童避免接触柳絮密集区

图片

动物接触:投喂野生鸟类、松鼠时保持1米距离,被抓咬后立即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


图片

急救物资清单

图片

基础包:无菌敷贴(5×7cm)、弹力绷带、医用冰袋、钝头镊子、儿童专用止血带

进阶配置:便携式生理盐水冲洗器(单支装)、液体创可贴、电子体温计、急救联系卡(血型/过敏史)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