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仙在江西的悲欢沉浮

2月23日 14时 阅读 35259

图片


从青年到暮年,赣鄱大地见证了一代诗仙的悲欢沉浮,也铭记了李白在“隐”与“仕”之间挣扎的心灵苦旅。


作者 | 彭文斌

题图 | 李白画像


他钟爱庐山,留下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
他梦断九江,身不由己卷入李唐帝王之争,在浔阳狱中苦熬暮年。
他盘桓南昌,度过花甲生日后,依然慨当以慷,试图以贫病之身报效朝廷,最终客死当涂。
他,就是家喻户晓的诗仙李白。从青年到暮年,赣鄱大地见证了一代诗仙的悲欢沉浮,也铭记了李白在“隐”与“仕”之间挣扎的心灵苦旅。

图片

庐山三叠泉。


图片

五上庐山:从“飞流直下三千尺”到“香炉灭彩虹”


庐山是一座集秀美风光与深厚文化于一身的传奇之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李白多次沿着长江旅行,自然,奇秀甲天下的庐山是他不可或缺的山水驿站。
唐开元十四年(726),英气勃发的李白与庐山第一次握手。凝视着秀峰瀑布悬挂于绝壁之上的情景,这位天才诗人有了神来之笔,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奔涌而出。他兴致盎然地行走在匡庐的画境间,一腔报国之志势如含鄱口的云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望庐山五老峰》一诗中,他写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梦境、葱茏、了无挂碍,是李白此刻的心情,他的目光,越过庐山,终点是长安,是家国天下。
李白第二次登庐山大约是天宝四年(745),此时,唐王朝走到鼎盛。曾经沧海,看尽烟云,李白不再是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的青年,竟然跟风迷上了求仙问道。也许,这正契合其骨子里的浪漫性格和气质。他看中庐山的屏风叠,生发退老于此的心念。这年秋冬之际,李白正式履行道教仪式,成为一名道士。
天宝九年(750),李白陪着第四任夫人宗瑛来到心心念念的庐山。宗瑛乃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通音律,善抚琴。当年,李白客居宋州(今河南商丘)时,在一面白墙上写下《梁园吟》。偶然路过的宗瑛非常喜欢这首诗,为留下李白的墨宝,遂豪掷千金,买下这面墙壁。这便是“梁园买壁”的佳话。
宗瑛也是道教信徒,不辞劳苦,到庐山拜女道士李腾空为师。李白写下《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其一道:“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756年暮春,庐山之上,再次出现了李白的身影。或许是颠沛流离久了,或许对朝廷丧失了信心,或许山水果真能愈合心灵创伤,李白这次真的想把庐山当作栖居之所,甚至修建了读书草堂,居住了半年之久。
他在《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中写道:“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如果不是永王李璘派人“三顾茅庐”,李白或许真的就此终老匡庐。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怀着鸿鹄之志的李白不仅未能施展抱负,反而被裹挟到李亨、李璘兄弟相煎的政治漩涡之中,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所幸,因关中遭遇大旱,朝廷宣布大赦天下,李白才得以回到九江,第五次登临庐山,写下《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是上元元年(760),李白最后一次上庐山。或许他有某种预感,在另一首诗歌中写道:“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不管如何,庐山,因李白而更加璀璨。

图片

庐山五老峰。


图片

起落九江:从“南风一扫胡尘静”到“哀声那可闻”


唐至德元年(756),永王李璘率水师进驻九江,得知李白寓居庐山,当即三次征召这位天才诗人入幕。
李璘为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安史之乱”后,他陪着李隆基奔逃蜀中。李隆基听从宰相房绾“诸王分镇”的建议,任命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和江陵郡大都督。这一昏招,为唐室的内争埋下了祸根。
骨子里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顾不得妻子宗瑛的劝告,欢天喜地进入永王幕府。他错误地判断了时局,支持李璘攻占金陵,割据一方,择机称帝。李白变得意气风发,仿佛回到了“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青年时期,盼望着早日奔赴前线,与发动“安史之乱”的叛军一比高低。
在追随李璘沿着长江东下的日子里,李白的创作热情如井喷一般,竟然一口气写了11首《永王东巡歌》。他还是那么豪气干云:“试借君王玉马鞭,指麾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他不曾想到,这些诗歌后来会成为“附逆”的证据。
轰轰烈烈的永王东巡,很快便演变为叛乱行径,并在唐肃宗的讨伐中灰飞烟灭。颇具戏剧性的是,当时平叛的主力之一,便是李白的故交、淮南节度使高适。当年在宋州梁园时,李白、高适、杜甫同游,情谊甚笃。
至德二年(757)春天,奔逃至彭泽县的李白因“附逆罪”被捕,关入浔阳狱中。他托人向高适求助,其中一首题为《送张秀才谒高中丞》的诗,把高适比作汉代的张良、霍去病,称:“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然而,高适的态度似乎暧昧,迟迟没有回应。
得知丈夫身陷囹圄,宗瑛心急如焚,四处拜见权贵旧交,寻求营救之计。好在这些人没有落井下石,纷纷为李白辩解。真正向李白伸出援手的是江南宣慰使崔涣、御史中丞宋若思等人,宋若思甚至将李白招到麾下,随时陪伴在侧。
原以为逃过一劫,谁知道风云突起,乾元元年(758),唐肃宗秋后算账,对李璘旧部进行清洗。于是,一纸诏令,李白被重新关进浔阳监狱。宣判很快下达,李白将被流放夜郎。得知噩耗,李白犹如掉入冰窟,写下《在浔阳非所寄内》:“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知登吴章岭,昔与死无分。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相见若悲叹,哀声那可闻?”
宗瑛接到这首诗,虽然心疼丈夫,却又回天无力。这年冬天,李白踽踽踏上流放之路。

图片

南昌县广福镇板湖永木黎村永王李璘之墓。


图片

蹉跎南昌:从“安得羿善射”到“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在李白流放后,宗瑛决意离开九江这个伤心地,与弟弟宗璟迁往豫章(今南昌)。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向来天马行空的李白在漫漫流放路上开始反省自己。他觉得亏欠妻子宗瑛实在太多,内疚之余,写下《南流夜郎寄内》:“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或许天无绝人之路,乾元二年(759),行至巫山的李白接到朝廷大赦天下的喜讯。恢复自由之身的他一刻也不愿耽搁,当即泛舟东下。那首妇孺皆知的《朝发白帝城》,正是其喜悦之情的真实写照。
然而,那颗报国之心依然在李白的胸腔里狂跳。他没有马上赶往豫章,而是逗留于江夏等地,继续天真地幻想:“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上元元年(760)岁末,李白终于抵达豫章,与夫人团圆。劫后余生,这对患难夫妻喜极而泣。宗瑛满心欢喜地张罗着要为夫君庆祝六十寿诞。
豫章也并非净土。为了彻底平息叛乱,朝廷继续向东南各地征兵,开赴前线。连年的战争给百姓造成巨大的伤害,很多地方到了无丁可征的地步。李白在豫章目睹了新征士兵出征前的悲怆场面,百感交集地写下了《豫章行》:“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上元二年(761),获悉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准备收复睢阳等地时,不甘寂寞的李白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谋划又一次出行,意欲投军报国。宗瑛苦苦劝阻,却无济于事。
李白义无反顾地从豫章出发了。这一别,他再也没有回到赣鄱大地。
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在当涂病卒。临终前他将诗文交给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 ,赋《临终歌》,其诗吟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豫章故郡,永远铭记着一个不坠青云之志的背影。

(来源:当代江西)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